
中国大洋科考第一女“首席”
2007年,中国“大洋一号”开始第19航次的考察。韩喜球在众多的科研工作者中脱颖而出,在第二航段,她作为首席科学家助理,参与发现了西南印度洋脊上的首个海底黑烟囱。在第3航段中担任首席科学家,打破了大洋科考史上男性独霸天下的局面,成为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
首席科学家不仅是荣誉,更意味着责任与担当。中国大洋科考实行的是“首席负责制”,这就意味着整个航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首席科学家的决策是否正确。“‘大洋一号’航行一天光燃油费就约需20万元,所以海上的科考活动非常昂贵,我们在海上的考察是不分昼夜进行的。”韩喜球说,当首席科学家,每一分钟弦都绷得很紧,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大洋考察的机会多难得啊,这一次如果错过了,下一次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到同一海域来。”
科考船上的生活艰辛而清苦,用船员们的话说,是“流血流汗,掉皮掉肉”。伙食虽然是三菜一汤,但变来变去实在变不出花样来,最常吃的蔬菜是土豆、洋葱,还有自己发的豆芽。不仅生活艰苦,而且要忍受长期与亲人别离的那份牵挂和孤独。船上的局域网只能一天两次通过卫星定时跟外界交换信息,但不能访问国内网站,只允许发数千字节的电子邮件。
在海上,科考船还经常会遭遇风浪,仪器也有出故障的时候。“有时候浪高四五米,在甲板上工作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在海上,不像在陆地上的实验室,仪器坏了,可以找人维修,缺零件可以去买,这些在海上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更多的时候要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印度洋的海况是三大洋中最糟糕的,韩喜球至今难忘2007年,在南非港口城市德班外海遭遇的那场80年不遇的特大台风。“真的无法形容我当时那种紧张、焦虑的心情。原本5天的航程,花了6天时间才到达调查区,损失了1天的时间。时间一分钟都耽误不起,否则后面的航段将无法衔接,而且太恶劣的海况也让我们无法进行考察,放入海中的仪器在狂风恶浪肆虐下很容易被撞坏或丢失。如果贵重的仪器在我手里丢掉,下面的航次任务将无法完成……”那几天,韩喜球几乎无法成眠……“即将到达预定海域时,上午依然波浪汹涌,可中午一到达调查区,突然之间,风也静了,浪也平了,碧蓝的印度洋在艳阳下静静铺陈,整个科考船欢声雷动……”在这一刻,韩喜球突然对大海涌出一种特殊的感情,超越了感激与敬畏。
正是在韩喜球担任首席科学家的这一航段,他们发现了4个新的活动热液区,为后续航次找到海底硫化物资源提供了调查靶区。
每次出海后回来,韩喜球都戏称自己变成了“非洲人”。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皮肤才能慢慢恢复原先的颜色,但她说:“乐在其中。”
2008年12月,韩喜球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媒体纷纷前来采访,这让她有些不适应,在她自己看来,她只是个十分普通的科研人员,不值得,也不需要有如此高的曝光率。(文/陈丹 摄影/卢家兴)
韩喜球,1969年生于浙江,1990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地质学系,2001年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2002~2005年期间在德国基尔大学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德国莱布尼茨海洋科学研究所作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现为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先后4次参加德国的天然气水合物有关航次和1次洋中脊热液硫化物钻探航次。近年来,她负责主持了15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际及国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50篇。主要从事海洋地质、海底矿产资源及海洋环境记录研究,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大洋多金属结核(壳)、大陆边缘冷泉碳酸盐岩、洋中脊热液多金属硫化物等。在中国大洋环球科学考察第19航次第3航段中担任首席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