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南大培养起来的,应该为她做更多的事情才对得起她对我的培养。在国内,我可以贡献更大一点,工作也可以做得更好。这里的‘更好’不是指发表更多的论文,而是指各个方面,包括培养人才和学科发展。责任心很重要,它首先体现为不能失信于人。学生选择我这个课题小组,选择我做导师,其实已经包含了我对他的一个承诺。”
——鞠先
20多年前,在鱼米之乡的靖江乡村,有一所斜桥中学。校园紧邻着一望无际的田野,每天清晨,朗朗的读书声都要惊起田野上休憩的鸟儿。有一位临窗苦读的少年望着群飞的小鸟消失在天边,开始憧憬着有一天能走过这片田野去远方,憧憬着更广阔的世界……
后来,那个农家少年真的走出了田野去看世界,从百年学府南京大学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他的身份也从在实验室刻苦钻研的学生变成了教授、博士生导师。看过了世界,他又回来了,回到了南京大学。现在他的办公室依然有临窗的桌子,他还是喜欢坐在窗前。他依然雄心满怀,他说:“现在我要让世界看见我,看见我的学生们,看见我带领的团队。”
当年要强的少年,如今名校的博导、国际同行关注的青年化学家——他就是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鞠先教授,2007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内可以做更好的工作”
1982年,作为村里第一个考取大学的人,鞠先形容自己的求学经历“是一段艰难而又充满诱惑的历程。”大学毕业后他考上了本校的硕士研究生,成为陈洪渊教授的弟子,开展超微电极新技术研究。1989年,他又参加了一生中最后一次招生考试,师从高鸿院士和陈洪渊教授,继续从事超微电极及阵列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到博士毕业时,他发表了23篇论文,其中大部分在SCIE或SCI刊物发表。出色的科研成绩,使他顺利留校任教,第二年即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被聘为副教授。
从1986年到1992年,鞠先一直从事电分析化学的研究:从吸附伏安与电痕量分析到超微电极新技术的研究,再到超微电极及阵列的基础与应用研究,鞠先在这片天地里逐渐崭露头角。1992年博士毕业以后,他却选择生命分析化学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方向。
生命分析化学是化学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兴的研究领域,是一个交叉性前沿学科。它将化学同生命科学结合起来,运用化学的理论、方法、思路去了解和解决生物学中的科学问题,同时利用生物科学的原理、方法以及生物技术的新成果和新发现来解决化学中的一些难题。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一切研究刚刚起步,这对于国内的研究者而言是极富挑战性的。鞠先从此开始了更为艰苦的科研生涯。
1993~1996年,作为年轻教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的同时,鞠先主要从事微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和蛋白质与NADH分析的研究。1995年他获得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博士后位置。1996年1月,来到冰天雪地的蒙特利尔,开始生物功能传感及自组装功能膜电化学的研究。同年5月他的妻子和女儿来到加拿大,真正过上了有房的家庭生活,尽管这房子是租的,但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9月份女儿在加拿大进入小学学习。
正当他的工作、家庭生活等方面开始改善的时候,母校南京大学的分析化学学科却面临严峻的考验。由于老教师的退休与离去和人才引进的迟缓,曾经的“首批全国重点学科”此时到了青黄不接的地步——只有1名博导、2位教授,而新的评估随时都可能进行。1997年8月,带着沉重的责任和一份执着,鞠先又回到了母校。
因为这样的选择,女儿不得不再上1年一年级,就比同龄小孩迟上了一年,为此,鞠老师一直很歉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