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作为华文媒体,我们更关心在这个企业里面,中国人员工的优势和问题在哪里?
答:在日本做公司,公司里面原则上还是以日语作为沟通的方式,所有的文化还是要尊重日本的企业方面的做法和文化。我们也尽可能让外国员工相互理解,因为这里是一个“多文化”中心。比如,中国人员工希望春节的时候能够回国,我们就要让日本人员工理解中国人员工为什么春节要回家,在工作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安排他们回国过春节。在计算机编程技术方面,中国人员工的进步速度非常明显。在设计和跟客户沟通方面,日本人员工更能够比较完整地去理解客户的要求和想法。到目前为止,三国技术人员在一起工作还没有遇到什么特别的问题,我认为,如果想做得更好的话,就要进一步增进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这是一个前提。如果各方从一开始就有歧视或者说戴着有色眼镜的话,那这个项目或者说这个TEAM是做不好的。从问题点来说,我觉得中国人员工更偏重编程的技术方面,在业务上相对来说学习的兴趣不是很大。
问:作为一个“国际化”的IT公司,准备给员工特别是华人员工提供什么样的发展空间呢?
答:从我们公司的特点来讲,在ERP方面算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个公司,相对来讲做得比较专业一些。特色就是特长,因为有了这些,员工发展和提高的空间就比较大。另外公司也做一些培训,包括项目的管理、业务等等各方面的培训,不会让员工觉得在这里做下去就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准上。在这个过程中,员工的能力提高了,公司也就提高了。我们公司因为在上海、北京还有子公司,对中国人工来说也有个最终的归宿感。对于一些想回国发展的员工,我们就在这方面多培养一些。我们上海公司的骨干职员90%都是从日本公司过去的职员,上海子公司管理层的稳定性比较好,他们属于“海归”型员工了。也有“海鸥”型员工,在中日两国之间飞来飞去,现在市场上最需求的就是这种能够做桥梁的“海鸥”型人才。
问:在IT行业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从解剖“麻雀”的角度讲,您的公司如何进行转型升级呢?
答:到目前为止,我们日本的总公司和上海的分公司是在分开发展,各做各的业务。现在,我们就需要把公司重新整合,过滤掉重叠的生产项目。在日本,我们要渐渐朝上流的设计工程方面去做,把一些软件开发拿到国内去做,这样对客户来讲可以减少很大的成本。我们的上海分公司也成立将近5年的时间了,品质管理各方面也都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今后上海分公司不单单做软件外包,还要开拓国内市场,从扩大内需上下功夫。其实,企业只要在“保出口”和“扩内需”方面做好文章,就一定能够走好发展这步棋。
问:目前,许多中国留学生感受到日本的“就业难”,您作为一个华人创业者,能给一点建议吗?
答:目前经济的大环境的确不是很好,但要坚信这只是一时的。大家在就业上可能一时会遇到一些困难,但这个时候更不能气馁和放弃。中国留学生毕业后如果想在日本公司工作,就首先要在语言上下功夫,彻底跨越语言障碍。此外,还要下功夫学学日本的文化,因为工作以后毕竟要跟日本的职员和日本社会打交道。不精通所在国的文化,就很难在所在国的公司内有真正的发展。这些,可能是老生常谈,但却是我的亲身体会。今天,我们虽然可能不再把日本企业文化当做“新文明”,但也不应该放弃对这种文化的学习。无论中国企业也好,还是中国人员工、中国留学生都应该从这种企业文化中汲取到有益的素养。
我们的谈话到这里结束,一个“新文明”的词汇让我们重新想起了梁启超,想到了他那孕育着期冀与理想并影响几代人的《少年中国说》。回望着眼前这位清华人,尽管他不愿意张扬自己,我们还是想告诉读者,他就是日本M&S SystemsDesigners Inc.的掌门人——杜刚。(吴晓乐 李殷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