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媚
有个故事说,四位古人谈理想:一个说要富可敌国,一个想妻妾成群,一个盼望得道成仙,最后一位说,我的理想是腰缠万贯,骑鹤下江南。
我问罗海岳,你的理想是什么?
他说,我希望所有的眼睛都明亮,所有的笑脸都灿烂,所有的孩子都快乐!
这个21岁男孩的回答让我感动。如果他的理想真能实现,那将是一个如何明丽丰足、如何安宁完美的世界啊!
我知道他一直在努力。
两年来,他利用假期跋山涉水,行程4000多公里,数次深入川藏贫困山区考察贫困孩子的受教育情况,并发动家人、好友和同学,对这些贫困孩子实施助学计划。在他的感召下,目前共有1000多名中国海外留学生加入爱心扶贫助学活动,他们已经帮助131名失学孩子实现了读书的梦想。
我知道,为了他这个美好的理想,为了把爱心无限地复制下去,所有认识他的人也都在努力。
《深圳特区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对罗海岳的助学事迹分别作了报道,引起社会极大的反响和关注;鹏城市民纷纷称赞这位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好青年,认为他是当代青年学习的好榜样;深圳市团市委号召全市青少年向罗海岳学习;在2008年度“广东十大新闻人物”评选活动中,罗海岳入围候选人。
罗海岳,这位留英大学生,这位在深圳出生长大的“80后”青年,之所以能赢得这么多人的喜爱和支持,是有充足理由的。
只为那些迷茫眼神从繁华的英国伦敦,到偏远的中国贫困山区,路途有多远?
从一颗懵懂的善良之心,到一个完整的助学计划,心路有多长?
当罗海岳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他父母常给他讲一些励志小故事,启迪他为人要忠厚,处事要端正的道理。夏夜围着大人在芒果树下听故事,是儿时的罗海岳最快乐的事情。故事里的忠奸善恶,一会儿让他欣喜振奋,一会儿让他哀叹憎恶,喜喜怨怨之间,纯良、向上之心油然而生。大家都说,罗海岳从小就很心善,看不得别人受苦。天桥下年老的乞讨者、被人训斥的餐馆小工、风雨中蹬车的送报人,甚至街头流浪的小狗,都会让他心生怜悯。 罗海岳至今记得老舍文章里那只受伤的小鸟:“小鸟的样子,我一眼便看清了,顿时使我要闭上眼。小鸟几乎是蹲着,胸离地很近,像人害肚痛蹲在地上那样。头低着,小嘴指着地。那两个黑眼珠,非常的黑,非常的大,不看什么,就那么顶黑顶大地愣着……”当时,读到这段文字时,罗海岳就觉得心疼。
罗海岳家里是典型的经济优裕、衣食无忧的新一代深圳人家。他的求学之路也一帆风顺:从深圳荔园小学毕业后,成为深圳高级中学的一名学生,读罢高二课程,16岁便独自前往英国Ackworth School 念A-LEVEL课程,然后又考入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人文地理专业。可是,这个在蜜罐里长大的男孩脑中,却始终浮现出另外一些别样的面孔和眼神——如同老舍文章里受伤小鸟一样天真、无助、迷茫、绝望的眼神。
多年来,每到假期,罗海岳的父母都会带他外出旅游,并特意到一些偏远地区的贫困家庭去看一看,聊一聊。在那里,罗海岳目睹和感受到了一种陌生的、贫寒的生活。每一次旅行,他的心灵都会受到震撼。
他说:“我怕看到那些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而失学在家的孩子的眼神。他们的眼睛那么清澈,眼神却那么迷茫。他们睁着顶大顶黑的眼睛企盼似地看着我,让我揪心,让我不安。我一直在想,怎么才能够帮助他们,让他们的眼睛明亮起来,让他们的脸上充满属于童年的灿烂笑容。”
助学的念头,是罗海岳留学英国后开始产生的。
他说:“在伦敦,我看到个别中国学生依然过着奢华的生活,这和国内贫困山区孩子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简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我知道,其实大家都有善心,但又觉得公益事业离自己很远,没有一个方便和值得信任的渠道让他们奉献爱心。我想,如果能建立一个平台,一方面利用起我身边这些有能力、有爱心的资源,让大家有一个比较透明的助学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那些贫困的失学孩子。何乐而不为呢?”
原来,所谓爱心,不就是一把伞么,晴天收起,雨天为人慷慨地撑开。为了那些不再令人心痛的迷茫眼神,远在英国的罗海岳,希望能撑开这把爱心之伞。
留学促使爱心成长留学是一件漂亮的外套吗,一穿上它,就可以变得楚楚动人?
还是,留学是一弯深深的海洋,游到彼岸的人,都可以称为英雄?
出国之前,罗海岳的英语功底还算可以,但一来到英国,才知自己所学的英语离文科学术要求水平有很大距离——日常口语和学术文章对写作的要求,有很大区别。在国外学习,英文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习成绩的好坏。如果没有一手流畅的文笔,对学习成绩的制约也是很大的。为了克服语言障碍,罗海岳鼓起勇气,主动跟英国本地学生交流。后来,在本土好友的帮助下,说一口带有伦敦腔的英文和写作规范的学术论文,这些对罗海岳来说,已非难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