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观点
“山寨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只是称谓和属性在不断变化而已,在某种程度上说,它将“永生”。 ——朱大可(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所长)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敢做、敢试,这是“山寨文化”的一个优秀品质。——刘军(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副研究员)
“山寨文化”释放了大众的心理诉求,是安抚大众情绪的一剂良药,这样的文化在大众那里更有力量。——谢玺璋(文艺评论家)
“山寨文化”就是一种“炫”,很热闹很漂亮,但是它是短暂的。——虞吉(西南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山寨文化”的“功绩”是对时尚、品牌的普及,像电脑病毒一样,疯狂地复制,跟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并不沾边。——田卉群(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如果对“山寨”过于宽容,如果社会成了“山寨文化”生长繁荣的土壤,那么创新文化就更加难以生长。——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
12月27日,曾引起轰动的“山寨春晚”陡生变故。晚会负责人透露,他已经决定放弃与贵州卫视直播合作的计划,理由是“为了保持晚会的草根本色”。而之前传言貌似台湾艺人周杰伦、跳水名将郭晶晶和美国歌手迈克尔·杰克逊的三位“山寨明星”将亮相央视2009元旦晚会的消息,在12月25日被主办方“一票否决”。
但在重庆,仿造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的建筑依然屹立在牛角沱,被网友戏称为“山寨鸟巢”;沙坪坝区主干道旁的“山寨水立方”建筑也在迎送八方客。
忽如一夜春风来,“山寨文化”遍地开。是耶?非耶?论者各执一词。
“对‘山寨文化’没必要大惊小怪”
“‘山寨文化’是消费文化的一部分,没有必要大惊小怪”。西南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虞吉认为,在消费时代技术更新速度加快,特别是电脑和DV的广泛普及,使得创作的门槛不断降低,人们自我表达的欲望增强,于是促成了“山寨文化”的兴起。
“我们的文化生产基本上都是自上而下的,大众的才华得不到发挥,意见无法充分表达,只能积压在心底。”文艺评论家谢玺璋说,“‘山寨文化’的兴起给了大众情绪释放的一个出口。”他以“山寨春晚”为例作了说明: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特定的时段,20多年来大年三十晚上牢牢为央视春晚占据,现在大家觉得它的改革步伐迈得不够快,批评也逐渐多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山寨春晚”的设想被提出时,自然能赢来广泛的支持。“尽管在技术制作上难免粗糙,但它释放了大众的心理诉求,是安抚大众情绪的一剂良药,这样的文化在大众那里更有力量,也是文化多元的表现。”谢玺璋说。
虞吉认为,“‘山寨文化’就是一种‘炫’,什么是‘炫’?划燃火柴时能够产生特别耀眼的外焰,很热闹很漂亮,但是它是短暂的。”他举例说,2006年《一个馒头的血案》的风头甚至盖过了电影《无极》本身,但是现在这部“山寨”作品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山寨文化’只是闹一闹而已,它不会从根本上破坏文化生态。”虞吉说,“现在唐诗、宋词虽然难以出现人人吟诵的景象,但它们是文化的‘长明灯’,‘山寨文化’动摇不了这个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