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羊城晚报》任副总编辑
记者:从地下办报到直接办党报,从地方小报到省级、中南局级大报,您经历并见证了我国党报从解放前到解放初期的每个发展历程。能否重点回顾一下您参与办《羊城晚报》的情况?
何军:1949年10月下旬,粤中纵队司令部进驻开平三埠镇。我奉令以军管会代表的身份接管江门的伪报社。我驾轻就熟,迅速组织了编辑、记者队伍,开展工作,创办了中共江会区工委的机关报——《新中报》即《粤中人民报》的分版。从此以后,我长期工作在党的新闻岗位上,历任粤中地委、粤西区党委党报的总编辑。由于工作的需要,1956年春,我率《粤西农民报》部分工作人员,编入《南方日报》的队伍,先后当过农业部、政法文教部主编。
1958年初夏,我调任《羊城晚报》副总编辑的职务。在晚报工作期间,我跋山涉水到海南岛,到万顷沙等第一线采访,被同行誉为“实干家”。此外,我还兼管党的工作,我密切配合总编辑杨奇、副总编辑秦牧等同志,一起探索办好一张社会主义晚报的路子。在我们的努力下,《羊城晚报》成为最受群众喜爱的、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
成为暨南大学党组书记
记者:好像因为是归侨的关系,您的晚年总是在从事与对外有关的工作,比如在广州外语学院和社会主义的华侨大学——暨南大学任职。
何军:是的。1976年初,我从中共广东省委文教办调到中央部属的广州外国语学院工作。我们落实党的各项政策,特别是知识分子政策,改善他们的待遇,解决他们的困难。老教师扬眉吐气,年青教师意气风发,学生朗朗读书声随处可闻……校园内一片兴旺景象。经省委批准,广州外国语学院成为省内第一所召开党代会的高校,我当选为书记。从此,学院迅速发展,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外语人才,输送到外交、外贸战线。
1984年,我已经超过离休的年龄,可是,因为暨南大学原领导班子因平均年龄偏大需要调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遍寻人选,最后选中了我。因为我既是归侨、大学本科毕业,又是久经考验的革命老干部,并且在外语学院工作期间深得教师、学生爱戴。于是在省委主管高教的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出任暨南大学党组书记、第一副校长(梁灵光省长兼任校长)。
通过“向海外招手”扩大影响
记者:我们现在都知道暨大是省内乃至全国都有名的大学,但当时,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您上任后,是怎么开创新局面的呢?
何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冲破长期以来关门办学的模式。为使学校与国际教育接轨,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校声誉,吸引更多的华侨学生,我们采取多种措施。首先,我们决定派出各学院的院长组团访问美国的大学;系主任和管理人员分批访问香港的大学,与对口的专业建立交流的关系。这一举措震动了整个暨南大学。
我还亲自带队到海外华侨较多的国家及港澳,拜会一些知名的爱国华侨及原学校董事会董事,还恢复和新建一批海外的校友会,充分依靠和发挥他们的力量来办学。我们到香港拜访诸校董;组团到东南亚访问三国校友;到日本六大城市的华侨团体中宣传暨南大学,很多华侨至此才知道祖国有这么一所华侨大学。
我还采取大胆的措施,请港澳的新闻界来校,包括港英当局的传媒和那些不那么友好的报社。出国访问,接受传媒采访,通过当地的报刊宣传暨南大学,泰国的报纸还曾以大标题“暨大在招手”进行了报道,扩大了学校在海外的影响。
记者:那时暨南大学的香港毕业生,在港的工资偏低,有人认为原因之一是暨南大学招生分数偏低,您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何军:我为此专程到港,与我驻港机构和当地各大企业共商毕业生的地位与待遇,有人说这是“反歧视”的斗争。同时,我们力排众议,承认港英当局的考试制度,参照他们招生的模式,录取标准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同,绝不降格以求,保证了招生工作的健康发展。1984年暨南大学外招报考1330人,一年后增至2160人,增加了60%。
我们还经过两年至三年的实际调查,根据港澳社会和侨情的需要,增设了计算机专业、国际经济、国际金融等多个专业,提倡中英双语教学并着手筹办中医专业等。两三年间,暨大淘汰了400多门旧课程,新开了200多门新课,为港澳和海外培养了很多专才。1986年暨大校庆80周年,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祝贺,对暨南大学的办学经验加以肯定。暨南大学从此蜚声海内外,声誉日隆。在这方面,我作为主管学校工作的老归侨,为这所社会主义的华侨大学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在暨大百年校庆之时,我被授予终身贡献奖。
1994年,我73岁时才经批准离休。因在华侨中享有一定的盛誉,全国侨联还聘我为顾问,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也选我为常务理事。(傅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