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伯父黄宝循,字珍吾,将军于1969年11月5日在台北荣民总医院逝世。那时我正在凤山陆军步兵学校高级班受训,接到家父电话,随即告假北返参加家祭及公祭。陆续到场致祭者,有严“副总统”家淦,“五院院长”,蒋“副院长”经国,文官、武将以及黄埔同学、同僚旧部等人,极备哀荣。记得当时蒋公除特颁旌忠状外,并赠“忠贞永念”挽额,并派陆军仪仗队一位资深将官护灵,执绋者千余人,沿台北市区驱车引发阳明山公墓安葬。那是一种殊荣也是一种尊重,可见蒋公对将军永念不忘之情。
1965年我在军官外语学校留美储训班受训十个月,1966年随陆军第二十六师卫戍台北时,以中尉连长之职驻守士林官邸外围。每逢周末假日或外宿都到他的寓所致候,也是跟他接近最多的日子,他常常认为我能念军校接其黄埔衣钵甚为高兴。每次知道侄儿来了总是交待厨师多做几道菜给我加油,回营时,又要我带烟酒以饷连内弟兄。每次在他的小书房中,我一边为他作分类剪报,一边央求他口述一些当年从军报国冒险犯难的掌故,他兴致浓时一谈就是两三个钟头,我敬谨聆听,兴奋忘倦,使我更了解当年环境的险恶,以及他参加东征、北伐、抗战等阶段的苦心孤诣。特别是自大陆迁来台湾那段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日子。如今墓木虽拱,多年来台湾党政军各界及海外华侨社会,特别是在新、马、泰、菲和港澳地区,还是对黄将军追念不已。真是哲人虽逝,风范犹存,其毕生行谊,正如广东才子诗人梁寒操所说:“先生毕生为革命健行者,集华侨、校长、记者、军人、警官、宪兵、指挥官、政工、青年领导、革奇斗士、领袖股肱于一身。”
先伯父黄宝循,号静山,职官名珍吾。1900年出生广东文昌县,15岁以第一名毕业于海南文昌立明智高等学堂,16岁就读府城旧制中学,值兵乱,军阀横行,乃还乡,从族名儒远谟公攻经史。21岁渡南洋,22岁加入国民党,先后任马六甲华南学校及中华中学校长并致力新闻事业,任吉隆坡益群报驻外记者,于海外宣扬中华文化。虽为旅马来西亚华侨,由于校总理孙中山先生倡导革命之感召,于1924年由南洋党部保送投考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实为当时华侨回国从军第一人,故嗣后有“华侨将军”之称。
伯父毕业后派第二期学生队见习,旋升区队长,北伐时期曾担任黄埔第六、七期政治部主任兼代教育长。第二次东征,他充任第四团第一营副营长,营长杜从戎负伤,他代理营长,进攻惠州城,身先士卒,建立奇功。画家梁鼎铭所作攻惠州城大壁画,手持驳壳枪爬梯先登城门者,即为将军,此画历历如生,目前仍一直存挂于台北军事历史博物馆中。1937年,奉派赴美考察军事政治,访问美国各军区、训练基地及军事学校,参加全美退伍军人大会,大会特别为他莅会,悬挂中国国旗,受到热烈欢迎。并在纽约发动旅美华侨成立筹款总会,设分会于各埠,日后对八年抗日战争中美侨的捐献工作至为重要。考察仅四个月,指挥所部深入敌后,展开游击战。1938年7月,将军调任福建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兼保安处长、防空副司令、保安及警察训练所所长。时闽省内有土匪数十股,盘踞20余县,大股万余众,中股四五千,小股三五百,萑苻遍地。而外又有日军进犯,将军锐意训练保安团队,对土匪予以剿抚兼施,前后历经三年,次第剿灭闽中地区悍匪张南雄、张克武,闽北地区林乃导,闽南地区叶文龙等,闽西地区钟冠豪、黄金旺等股匪,地方得以绥靖,闽人称为黄金时代。为纪念将军功绩,乃在德化县城,建立记功碑,以留永念。日寇进犯闽东,将军亲自指挥1 1个保安团大队,奋勇抵御,在著名的“黄坑之役”中,日军施放芥子毒气,在惨烈的炮火中,冒死抵抗,身先士卒,几遭不测,激战两昼夜,有赖将士用命,以一当十,终将强敌击退,收复福清、长乐、平潭等县,创以地方团队战胜日寇正规军之勋绩,进而协同友军,收复福州省垣,战功彪炳,至今八闽同胞,对将军犹崇敬不已。
中国南洋侨胞,以闽、粤居多。抗战期间,在他任福建省保安处长及至抗战胜利后,任广州行辕政治部主任时,接触许多华侨,华侨回国拜访,无不乐于接待,华侨子弟返台就学,如遇困难无不尽力代为解决,是以他与华侨关系至为密切,深获侨胞信赖。1959年,以“总统府参军”身份,参加“国防研究院”受训,结训时分赴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地访问,并任领队,备受当地侨胞欢迎,在越南堤岸建有欢迎黄将军的牌楼就达30余座,其为侨胞钦仰由此可见。1961年他撰著《华侨与中国革命》一书,计20万言,对华侨忠贞爱国事迹,叙述详尽,鼓吹华侨继续贡献力量,旨意至为深远。将军逝世时,海外各地侨胞以函电及挽幛吊唁者多五百余件,具见其情感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