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打印
国学30年:从凋敝禁锢到开放复兴(3)
2009年02月16日 16:28  来源:新华网   

    继往开来:国学研究助推软实力建设

  记者:进入21世纪,应该怎样研究国学?

  袁济喜:第一是要还原。首先要把原生态的经典进行还原,要整理经史子集,要从文本做起。因为多年的伤害造成人们对经典不重视,对文本不重视。文献的整理是一个基础工程,在这方面我们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首先要实事求是地把一些基础工程做好,像清史的编修和古籍整理工作,还是很重要的。其次,就是国学教育的深入开展。现在开办国学院,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还有很多探索的路要走。至于社会上怎样开展国学教育,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事情。再有,对传统文化的现代眼光的阐释很重要。从完备的学科意义上来说,国学应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传统学术的内容,其二是用现代眼光来阐释与创新传统的学术。振兴国学不仅是指光大传统,更主要是指激活国学的理论创新精神。国学是生生不息的。我们既要尊重经典,又一定要把国学的时代性和传统性相结合。先秦诸子对殷周以来的文明做了重新解释,两汉产生了今古文经学,魏晋出现了玄学,唐代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更是在新的时代特点下对传统儒学做出的新的阐述。现在的国学要存活下去,成为一种义理之学,一定要有历史上那种学术发展的眼光。国学大师不仅是文献的大师,还应该是大思想家。在思想的阐释这一点上,海外的有些学者和港台的新儒家做得很不错。虽然他们的观点我们不一定赞同,但他们确实成为一家之学,成为新儒学,而且确实产生了一批成就卓著的代表性人物,大陆的学者很难与他们比肩。

  记者:最近几年,无论是“经典诵读”,还是“百家讲坛”,都在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国学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请问您怎样看待这种文化现象?

  袁济喜:中国传统文化实际是一种全方位的文化。和欧洲文化相比,它只在一定阶段有点类似于欧洲的贵族文化,这主要是在六朝。除了六朝三百多年之外,绝大部分的传统文化,从先秦,到两汉,到唐宋元明清,都是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一个综合体。中国文化是一种世俗文化,它本身就讲究形而上和形而下有机的结合。比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他既注重周代礼乐等高雅文明的传承,同时又注重通俗化的教育,所以《论语》又是一部非常平民化的、世俗化的道德箴言。中国古代的一些仁人志士,虽然是科举出身,但他们通过对通俗演义、通俗戏剧的提倡,把国学的向上提升和向下普及相结合,做得非常好。上世纪很多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如章太炎、朱光潜,都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普及。这是一个好的传统,我们今天应该传承。讲究雅俗共赏、雅俗交融,既要注重向上的提升,也要讲究向下的普及。

  要把向上提升和向下普及有机结合起来。向下普及就是要真正把国学的精粹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给老百姓。我反对一些人把普及理解为媚俗,把普及变为一种商业活动。它很容易鱼目混珠,市场需要什么来什么,实际上是把文人变为书商,把普及等同于媚俗,这是不对的,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普及是两码事。真正的普及,是把一种理想的东西化为世俗的,用来提升人们的道德和生活品质。这个工作依然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当前最主要的是要端正方向,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普及,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要特别防止利用普及来消解传统文化。比如用完全商业的行为来解读经典,利用明星作为经典的代言人,这是和经典相悖的。古人说,“入门须正,立志须高”,否则就是南辕北辙,走得越快,离目标越远。

  记者: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您怎样理解这样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袁济喜: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一个现象。这也标志着党对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反思。在“九大”政治报告中,有一条即是要全面批判“封资修”。传统文化是“封资修”的重要部分,是要受批判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在一步步加强。十六大提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十七大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民族精神是一个集体的精神概念,“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际上也牵涉到个体的问题。因为“精神家园”牵涉到个体的精神皈依、精神信仰,它要解决的是人文关怀的问题。所以我认为这是把集体的人文关怀进一步和个体的人文关怀相结合,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精神。讲“以人为本”,强调集体,但更强调个人。不像过去片面地说集体的利益大于一切,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和世界接轨,经济发展了,人本观念在提升,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在增长。物质文明始终是精神文明重要的基础之一。反过来,精神文明也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国学和经济的发展相关,和社会的发展相关。国学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环节,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当未来的国际竞争到了一定程度,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在未来社会中将会更为重要和突出。将来在人类的经济一体化时代,唯一能使国家得以安身立命、得以保持民族特点的就是文化。我认为,世界经济已经高度一体化了,但文化应该追求个性化。因为人类惟有精神文化是永远不能被机械化、经济化的。

  记者:展望未来,您觉得国学最可能的走向是什么?

  袁济喜:国学使中华文明的文化传统得到传承。我们要创造新时代的国学,能够使国学真正地和中华民族的振兴结合起来。国学的作用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看到,但是我可以预言,它将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因为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人们的精神需求、对人文关怀的需求将会更大。到了那时,相对那些经济发达但文化不发达的国家来说,国学的优势将更加显现出来。

  中国的国学有可能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面旗帜,成为一个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当然它的前提是要和其他西方的文化、东方的文化兼容并包,绝不是以我们的文化来取代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庸》里提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理念上是提倡“和而不同”,提倡多极化的。现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构想,都是和这些思想有传承关系的。理想的文化应该是兼具共性和个性的。将来,国学在世界上应该既有其“大同”的一面,又有其个性的一面。(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尹帆淼)

[上一页] [1] [2] [3]

编辑:董方】
 
今日要闻 更多>>>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频道精选  
[人在他乡] 我在日本遭遇地震
[文化热点] 孔子的“太太”和李白的“职业”
[华人文苑] 血型决定男人情变的动机
[幽默笑话] 男人会生孩子之N种后果
[人在他乡] 赌城拉斯维加斯感受美国经济凉热
[人在他乡] 日本警察非让我去刷牙
[文化中国] 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
[华人文苑] 嫁人的误区
[人在他乡] 美国小镇熏衣草园的理想下午
[华人文苑] 何等“高手”把酒井法子带“坏”了

加华社筹款助华裔花滑小将备战冬奥

亚洲小姐美东赛区竞选揭晓

加拿大华裔青年求职探索新领域

柔州马华64名中央代表力挺蔡细历
侨网论坛 更多>>>
[异域唐人]
[留学他乡]
[寻根问祖]
[回国发展]
[华文教育]
[华人视角]
- 横比中、英、美三国的文化元素之最
- 中日之间差距有多大
- 英国的那些事那些人
- 我好痛苦,要怎么样去原谅男朋友
- 外来移民的总统儿子们
-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英文版)
热点关注 更多>>>
·打压华人非法就劳 日本劳动力市场空白谁来填?
·中国人移民美国速度加快 “爱国”与否引争议
·弱势≠弱者 饱受困扰纽约华人女性向性骚扰说不
·境外华商屡碰壁 新"中华街"能否立足东京街头?
·华人何时迈进日选举大门?前景光明道路漫长崎岖
·李绍麟就职 加拿大首现两华人省督同时在任(图)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供稿信箱 | 广告服务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67153号]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