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海内外侨胞心中有一个人,只要说“总理”大家就知道他是谁……
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11周年,周恩来的光辉形象一直萦回在广大海内外侨胞心中。在纪念周总理诞辰111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归侨侨眷的心情更加波涛起伏,对周总理充满了无限的崇敬和深切的怀念。
中缅友谊的缔造者
周总理九次访问缅甸,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在缅甸的华侨对周总理充满了无限崇敬和怀念之情,许多侨胞不止一次见到过周总理。特别是一些华侨学生与缅甸学生一道,双手举起中缅国旗夹道欢迎周总理那一刻,总理身上挂满鲜花做成的花环,向我们频频致意,至今犹历历在目。
1954年6月,周总理首次访缅,两国总理共同倡导了举世闻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0年又以中缅友好年而载入中缅友好关系的史册;1961年两国总理正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和“关于边界问题的协定”。为表彰周总理对解决中缅边界问题作出的卓越贡献,缅甸政府和议会特别授予他“崇高、伟大、博爱和光荣的拥护者”称号和勋章。这不但是缅甸人民给总理的荣誉称号,也是我们华侨的光荣和自豪。
周总理时刻关心华侨,每次访问缅甸都要接见侨胞,与华侨交谈,鼓励支持缅甸侨胞为侨居国的建设发展做贡献,周总理的名字也深深地镌刻在每个华侨学生的心中。我们从总理身上看到了祖国的前途和希望,更使每个华侨学生心里充满着回国求学的梦想。
周总理还对华侨存在的困难处境十分关心,以其超人的外交手段解决了华侨双重国籍等问题。1956年12月18日周总理在缅甸华侨举行的欢迎大会上说:“缅甸人民把中国人民叫作‘胞波’,‘胞波’就是同胞的意思,就像亲兄弟亲姐妹一样。”总理在会见华侨代表时说:你们“取得侨居国国籍后,就不再有中国国籍了”,“就好像女儿嫁出去后,不再是娘家的人,但还是亲戚嘛。男的呢?也可以招赘嘛,就是女婿跟媳妇过来,这不也是很好吗?对缅甸来说是给他们添丁,对中国来说是增加一门亲戚。”他谆谆教导华侨商人说:“赚钱有两种:应该赚的,我们就赚;不应该赚的,就不要赚。应该做一个正当的商人、模范的商人。真正的企业家应该把自己的游资用于经营工业、手工业。对自己的事业是一个长期打算,对缅甸国家的建设也可以尽一份力量。”
他经常要求华侨“应该做一个守法的、模范的侨民,不参加所在国的政治活动” ,“应该注意提倡学习缅甸文、缅甸话。在华侨学校里,缅文应该成为必修课。”然而“文革”动乱,侨务工作严重地背离了总理的思想,“红思想、红像章”过境缅甸,缅甸华侨社会受到的冲击就可想而知了。周恩来对此关切地说:华侨学校的某些行动,我们也不赞成,年轻人有爱国心,但他们学我们国内的样子去做,当然就不合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