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礼谦天使岛研究的家族血缘因素
麦礼谦关注天使岛移民血泪史由来已久,既是他长年累月孜孜不倦研究美国华人华侨史必然涉及的领域,其实也与他自己及家族有者“天然”不可割裂的“血缘”关系,而他的研究调查最终也使他明白了自己家族移民美国的历史渊源。麦礼谦发现自己的父亲正是1910年天使岛移民拘留所启用后第一批被关押在那小木屋里的华裔移民之一。其父沃炳来自中国广东南海,1910年以当年被迫流行的“纸生仔”(PAPER SON)的做法,冒认黎姓商人儿子的身份入境美国,在天使岛上被拘押审查了约两三个星期才允许离岛。15年后的1925年,麦礼谦在旧金山出生,LAI(黎)姓也成为他在美国的法定英文姓氏。
在旧金山中国城(华埠)长大的麦礼谦自幼生活于社会底层,做过衣厂车衣工,后来凭着好学坚毅的精神一直读书上进,获得伯克利加大机械工程专业学位,任职于建筑工程公司设计火力发电厂的机械工程师,却始终难以忘情于自小就迷恋中国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兴趣,业余时间全部花在对华人华侨历史的钻研上,展开一发而不可中断的文化、历史寻根。他并且于1969年就与其他华裔历史学家合作,在旧金山州立大学开设“美国华人史”课程。
数十载孤灯相伴,数十年史海飘零,数十部著作问世,成绩斐然的麦礼谦成为海外公认的华人华侨历史研究权威之一。他自20世纪60年代初在中英文报刊发表历史研究论稿并出版专著,主要包括:《加州华人史纲》(与人合编)、《美国华人的历史与社会》、《美国华人社会与中国政治》、《美国华人华侨研究概论》、《埃伦诗集》、《中华会馆/会馆系统发展史》、《从华侨到华人:20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19世纪美国华人报业小史》,等等,这些著作成为研读美国华人华侨历史的珍贵资料,也是全美各大学图书馆、各大城市图书馆及研究机构不可或缺的必备藏书。
麦礼谦1965年加入美国华人历史学会,历任该会理事和数届会长,也是该会出版华人史论文集的编辑委员会成员。1974年,麦礼谦被加州议会任命为资讯委员,主张保存保护天使岛移民拘留所遗址,就成了他多次上书议会的主要内容。
1984年,麦礼谦提前退休,以老骥伏枥之姿,专注于史海钩沉,一遂千里驰骋之志。他研究关注华侨血泪史、生存发展史也发展到其他领域,包括美国华侨教育方面。中英文写作俱佳的麦礼谦堪可欣慰的是,他的英文历史著作(论文)扩大了主流社会英文读者更多了解华人社会历史、文化、政治的视野,他的中文著作又将不少英文史料介绍给华裔社区和华文读书界研究界。
其实,历史学家、作家关注天使岛的史实之举,早在上世纪初就已萌芽。刘伯骥所著并于1918年出版的《美国华侨史》称:“岛名天使虽美,但华侨视之有如阎罗殿,谈来多有惧色。”拘留所“在该岛东北角,木料建筑,设备简陋,缺点至多。华人分男女宿舍,每间有一个大厅,布满两层或三层之木床。通常拘押在此单调生活中,有坐困至一二年者,状如老囚。”该书写道:早期华裔移民被困天使岛的悲惨遭遇,在当时就陆续传布于海内外,甚至大洋彼岸的故乡亲友也闻“岛”色变,“畏恶之情,每露于辞色”。1913年,被拘天使岛小木屋侨民卢栋等16人联名投书当时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求援,痛陈饱受虐待之惨状:“……不幸被关员困在木屋,候至数月,未见了案。不料木屋厨房之伙食大碍卫生,每日俱用无油无肉独清汤白菜一盘,……八九人同食,日日如常,饭不给饱。……刻下我等有数人在此,遍体青黄,以及脚软浮肿,行步艰难。……”类似恶劣情状经被拘移民和华埠商会等屡屡披露,力争无果,导致其后岁月多起“鼓噪”抗议行动。书中还披露一被拘移民投书文章道:“尤有惨者,诊脉几回,无病宛然有病;验阴数次,裹身一若裸身。……虽削南山之竹,写不尽牢骚之词;竭东海之波,流不尽惭愧之状。”
天使岛移民血泪史的被关注被发掘被整理,是隶属美国华裔移民奋斗史的人类宝贵文化历史遗产,将有待更多史学家尤其是华裔史学家继续拓展这一领域,他们功德无量的一切努力,也将同样成为可歌可泣的历史。
著名华裔专栏作家朱华强长期以来被“天使岛移民拘留所基金会”视为忠诚的朋友和支持者,他强调的观点是,应当致力于把天使岛移民拘留所遗址提升到与美国东岸非常知名的艾利斯岛移民博物馆相同的国家地位。
艾利斯岛与天使岛分别为美国东西两岸早期移民的入关大门,虽然两地接纳移民的方式、数量和移民族群大异,但其在美国移民史上的纪念意义和象征性却是一致的。它们是研究美国移民史、种族歧视史不可或缺的历史练环与人文见证,理应被全体美国人认识和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