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快-乐!”2009年2月1日,在伦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广场举行的“中国年”开幕式上,上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跟着主持人用普通话问候新年。
听到广场上热情洋溢的普通话祝福声,来自上海的汉语教师珍妮放慢了脚步,侧耳听了又听,微微笑起来——她等了整整15年,终于等到了这美好的声音。
珍妮在伦敦教授汉语15年,而她工作的中文学校已在伦敦传播汉语30年。汉语在英国的传播发生了哪些变化?是否会在高度国际化的伦敦持续升温?
“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言,是国语,我一直希望,有一天,伦敦人在问候中国人新年的时候,能用普通话说‘新年快乐’。”听着特拉法加广场上的“新年快乐”声,珍妮对己丑新春的这个“汉语开端”十分快意。
珍妮年过半百,中等身材,人极干练,普通话很标准,上海话更地道,同时精通英语。她是汉语教师,也是伦敦依岭中文学校校长,在伦敦教了15年汉语,她所在的学校今年恰好“三十而立”。无论是珍妮,还是30岁的“依岭”,都亲身经历了汉语在伦敦的传播变化。
过去,每逢新年,伦敦人跟中国朋友见了面,不少人喜欢用广东方言说“恭喜发财”,那发音模仿得惟妙惟肖。英国人一般都不大会用普通话问候“新年快乐”,这是因为广东方言在伦敦传播得更早。在此之后,又有大批中国人来到伦敦学习、工作和生活,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国内经历了普通话教育,也就把普通话带进了伦敦。
“其中一些热心汉语传播的同胞进入依岭中文学校,做了我的同事,他们的普通话十分地道,英语也讲得漂亮,教学生动活泼,深受欢迎。”看到普通话传播力度一年强似一年,珍妮很高兴。事实上,15年来,她的不少“汉语梦”都已梦想成真。
“我为我们的学生感到自豪,他们把在依岭学到的中文知识运用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中。他们中很多人进入了英国的著名大学,不少人还成为社会精英!”珍妮的自豪很有底气。
30年来,英国的中文学校生源有了不小变化。当初,中文学校都是自发组织的,是为了给当地的华人子弟提供学习中文的环境,学生大约有八成来自“汉语母语”家庭。
那时候,伦敦的华人大多从事餐饮业,华人家长的英语程度不高,既希望孩子能得到良好的英语教育,又希望孩子不要“太洋人”,中文学校就成了他们的希望所在。
但孩子们不领情,因为他们大多是被“逼”着来学中文的。现实生活就放在眼前,他们的确看不到学好中文有什么用处——就业的时候,看重的是你读了什么大学,学历和能力都离不开英语。所以,尽管老师家长一片苦心,学生仍学得很被动。
“有个孩子,家长把他送进学校的前门,他从后门溜到操场上踢球。学了几年,中文没有长进,球艺倒是练出来了。”珍妮说,强扭的瓜不甜,那时候的中文教学真是一件尴尬事。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了,很多国际公司急需中文人才,这孩子也长大了。他突然发现自己的优势就在于是个中国人,他突然发现人们期望着他能说汉语,他就回到了我们的学校,成了我们成人班的学生。”孩子读了“成人班”还不过瘾,特意到北京语言大学进修中文。
还有一个在中文学校热心帮忙多年的家长,她的两个孩子从小学习中文,却进步不大。可是,小女儿选报大学时,突然宣布要考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中文系,父母激动得不得了,比孩子考上了牛津大学还高兴。珍妮说,这些孩子过去被叫做“香蕉人”——黄皮肤、“白心”,行为方式十分西化。但年长的华人都认为,只有学会中文才是真正的中国人。如今,“香蕉人”这么主动要学母语,老人们心里自然甜蜜蜜的。
看看“香蕉人”对母语的态度,就不难发现,30年来,伴随中国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海外华人真正体会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其实,中文学校招收的学生来自诸多不同背景的家庭,除了当地华人子弟,还招收所有对中文感兴趣的学生。
“我们这里教过一个孩子,父母都是印度人。那孩子很有天赋,中文学得又快又好。一些很有语言天赋的外国孩子,是把学会中文当成了一种挑战,来中文学校学习,就在英语国家里找到一个理想的中文语言环境。”珍妮说,依岭中文学校目前有60%的学生来自于“非汉语母语”家庭,这些孩子跟中国“非亲非故”,但他们却被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和文字吸引着——当今英国社会的多元化可见一斑,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也是显见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