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萨贝拉是个8岁的小姑娘,她的伦敦腔英语奶声奶气,无论用词还是发音都“伦敦味”十足,虽然她是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
伊萨贝拉的爸爸妈妈都来自中国大陆,但小姑娘学习中文的环境实在稀缺,她的生活中充满了英语。妈妈急了,中国小孩子怎么能不会说汉语,于是,小伊萨贝拉就被送进了中文学校,一个中国留学生就成了她的汉语老师。
“我教她汉语,她教我英语,我们这就叫教学相长。”留学生老师说,她专门带着伊萨贝拉参加己丑新春“中国年”活动,那些狮子、灯笼,还有2010年世博会吉祥物“海宝”……都充满了中国味,伊萨贝拉样样都好奇,一个个学着说那些宝贝的中文名字。这也是一种“情景教学”,这么“中国”的教学环境可不能错过。
“说实在的,中文学校还是面临很大的挑战。”珍妮说,主要是因为语言环境的缘故,在国外学习中文的难度太大。且不论来自“非汉语母语”家庭的60%的学生,就是对那40%在家里可以用中文说话,可以听到父母用中文说话的学生,他们的父母也都感叹:辅导孩子读好中文,实在不容易!
要让学中文变得容易,首先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珍妮说,近年来中文教学方法发生了不少变化,“中文教材多了,教学媒体也多了——不再是单一的认字、写字、读书,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电化教学,借助生动画面和互动,让学生学得快,学得有兴趣。”
同时,中文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也让教学效果得到保障。珍妮说,目前,中文学校的教师都是义务志愿者,他们都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学校在挑选教师的时候,希望他们都有在英国受教育、培训和生活多年的经历。这样,他们对英国的教育系统比较了解,对学生的个性和学习方法也容易适应。
“中文学校的教师们非常令人钦佩。”珍妮说,有的人原本就是教师,平时在主流学校任教,周末到中文学校义务工作;有的做其他职业,在中文学校义务任教多年,有了感情,不愿放弃;有的本来没有教学经验,热心来中文学校代课,积累了经验,被别的学校请去教中文,当了正式的教师,却还是放不下中文学校的义务教学。
老师们把中国的传统佳节变成了教学内容。到了春节,每个学生都有一份“压岁钱”,还知道了“年”的故事;到了端午,知道了粽子是什么味道,屈原是怎样的诗人;到了中秋,学生们又尝了月饼,记住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记住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校里,最小的学生只有5岁,最大的几岁?”珍妮笑了,这里是没有年龄限制的——对任何一名中文学校教师来说,只要有人想学中文,无论长幼,无论来自何方,无论母语是什么,都一样有教无类,一样善于因材施教。
在英国,中文学校是一个海外华人活动的场所,也是和当地民众文化交流的桥梁。“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就邀请当地的政府官员和其他民族的学生加入学校活动,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增进和其他民族的友谊。”珍妮说,这些庆祝活动非常重要,就像伦敦在特拉法加广场上举办中国新春庆祝活动一样。
2003年以来,“中国年”就成了特拉法加广场上的保留节目,越来越多的伦敦人参与其中,感受中华文化。不少英国人带了孩子来,不为别的,只为给孩子“请”回一个用毛笔写在大红纸上的简体“中文名字”。
“佳华丽”“瑞雪儿”“春风”,那些含义美好的中文名字,不少都出自中文学校老师之手。在2009伦敦“中国年”,记者在特拉法加广场目睹了“候名”盛况——家长们在寒风中排起长队,等到了,报出自家孩子英文大名。中文老师们在大红纸上笔走龙蛇,谐音也好,会意也罢,几分钟里就才思敏捷地帮“伦敦爸妈”实现了一个“中国年”心愿。
“伦敦爸妈”这么喜欢中文名字,是因为他们被精妙的汉字吸引,同时,也是因为汉语地位在英国教育体系中的变化。珍妮亲身经历的变化是:近年来,英国的中等考试把中文列入外语考试范围,考试程度调整到和其他外语相似,注重实用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同时,很多主流学校把中文作为一门外语课,提高了中文的地位,提高了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而中文学校的教学内容,就是按照英国中小学现代外语教育大纲制定的,学生经过五六年学习,就可以参加中等教育考试。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每年都要评选优秀中文教师,多年来,依岭中文学校有5位教师荣获“英国优秀中文教师奖”。2007年,珍妮荣获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海外交流协会颁发的“华文教育优秀奖”。今年,依岭中文学校还得到“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和“英国中文教育基金会”中文助学金资助。与此同时,中国国务院侨办每年都派出专业教师到英国培训中文教师,英国当地的大学也有不少开办针对中文教师的培训课程。
“所有的‘利好’都来自30年来我们祖国的发展和强大,只有祖国强大,才有海外中文教师地位的提高,以及中文热的持续升温。”珍妮说,一个学生在校刊上写道:“中文学校让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身为海外中文教师,这个评价让珍妮和她的同事们倍感骄傲。(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