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广州某亲子网举行了一场亲子活动,20多个家庭参加了此次活动,其中的“真情告白”环节引发了全场高潮。当音乐响起时,爸爸们向妈妈和孩子读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真心话:“老婆,为了这个家,你辛苦了。”“孩子,你是我们的宝贝,爸爸妈妈永远爱你。”……也许是爸爸的热情感染了孩子,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也用稚嫩的声音回应道:“爸爸妈妈,我爱你。”顿时,温馨的气氛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
活动中,亲子之间互相传达爱的信息,拉近了彼此的感情,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父母却很少把对孩子的爱说出来,并且习以为常。
广州皓艺女性心理研究中心佟梅梅老师指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适时地向孩子表达一些“爱的宣言”,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调查:
家长很少对孩子说“我爱你”
“你会对孩子说‘我爱你’吗?”大洋网论坛对此话题曾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父母在孩子处于婴儿懵懂的时期表达过,大部分家长在孩子3岁上幼儿园以后就很少直接地表达对孩子的爱了,相应的,孩子就更少向父母表达感情。
有家长说道:“当孩子很小时,跟他说我爱你是很自然的事,可是当他渐渐懂事,再当他的面说这样的话,我觉得很难开口。”有爸爸表示,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只要做好该做的事,就不需要表达。那么孩子又是如何看待父母的爱呢?
小学五年级学生苗苗羞涩地说道:“爸爸妈妈好像没有直接说过爱我的话,我也不好意思跟他们说,但我想他们应该是爱我的。”小学三年级的伟伟则说:“ 我喜欢拉妈妈的手去玩耍,喜欢被爸爸硬硬的胡子扎一扎,可是,自从我上学后,爸爸就很少和我这样玩了,有点失望。”
疑问:
为什么不善于向孩子表达爱?
睡觉前,亲吻孩子的额头,再说声:“晚安,宝贝,妈妈爱你。”或者,当孩子放学回家时,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这样的情景,似乎在外国电影里比较常见,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能这样做的家长并不多。原因是什么呢?
佟梅梅老师指出,首先,含蓄是中国人特有的本质,相对于热情奔放的西方人来说,中国人对感情的表达更委婉一些,即使心里非常爱孩子、肯定孩子,却不轻易说出来。
其次,可能是来自上一代家庭的影响,有些家长小时候生活在一个严厉的家庭,受父母的指责比较多,很少听到爱与赞扬的话,当自己为人父母后,很自然地用老的方式教育孩子,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
还有一点是,家长对自身要求高,做事追求完美,同时,他会将这种要求嫁接到孩子身上,即使孩子已经做得很好,他也觉得是理所当然,没必要刻意表示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