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news.com.cn/fileftp/2007/12/2007-12-13/U31P4T47D7993F967DT20071213101145.gif)
时代和年龄的不同,固然让两辈人之间的观念与做法有着不小的差别,而海外生活背景——东方传统与西方文化之间,汉语与非汉语之间,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之间,种种因素的总和,使“代沟”问题出现了一些新因素,也增加了消除“代沟”的难度。
于女士的故事:
文化差异难以避免
日本华人于淑玲和儿子去一家餐厅就餐,儿子点了饮料吧的饮料,而她要一杯生啤酒。饭后,于女士感觉嘴里有些生涩,便取儿子的饮料喝了一口。等到付钱的时候,儿子突然对收款的服务员说:“妈妈也喝了饮料,应该收两份饮料吧的钱吧。”于女士想要阻止儿子,却为时已晚。于女士悻悻然付了钱,出门就直骂儿子:“怎么生了你这么一个傻子?我不就只喝了你一口饮料吗?干嘛要对服务员这样说?”儿子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护:“店里就是这么规定的,你要喝饮料吧的饮料就要付钱。大家都是这么做的,为什么唯独你做不到?”
于女士气得说不出话来。儿子的这种行为如果在国内会被称为“傻帽儿”。但在日本,大家大都诚实地遵守着店里的规定。于女士的儿子从小在日本长大,耳闻目睹这种循规蹈矩的生活,自然和母亲想的不同。她叹息着说:“都说孩子和父母之间有代沟,我们在日华人的孩子与家长的代沟好像比普通的两代人更深更宽。说实话,我有时候真的很害怕,害怕他越大,我越不能了解他,他活脱脱已经成了一个日本小伙子。”
于女士和儿子的冲突并非个例。由于绝大多数华人家长是在中国受的教育,虽然来日多年,但价值观和人生观基本上仍属于中国传统式的,在生活上讲究节省,尽孝道,重视教育,生活态度比较严谨,为人处事比较保守。但儿女们却自小在日本长大,他们在道德观上更接近日本式:对政治不太热衷,喜欢日本漫画和电子游戏机,对将来没有太强烈的目标,为人处事讲究自然和谐,要求金钱自己管理,但又对金钱的观念比较淡薄……而从另一方面讲,日本是一个社会公德意识十分强的国家,孩子由于从小就在这种环境里成长,他们的行为准则和公德心已经渗透在下意识中,成为社会观中坚实的一部分。
对此,儿童心理学教育工作者冯琦指出,海外部分华人家长相对缺乏公德意识,接受海外教育的子女反而有更强的团体意识、公德心和同情心。假如子女对父母的行为感到羞耻,就不愿意与父母交谈,也很难尊重他们。家长必须融入社会,学习当地文化,进行自我教育和提升,才不会与子女的生活格格不入。
任女士的故事:
多给孩子点选择的自由
其实,两代人文化观念的差异更直接地表现在父辈对子女的教育上。
华人家长大都希望孩子努力学习,要考上好的大学,在教育上花了很大的精力和财力,有的把辛勤打工的钱全都用在孩子的教育经费上;但相对应的,子女并不全都领情。甚至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在海外长大的孩子离父母越来越远了。
已经扎根匈牙利的任女士,现如今是拥有两家商店的女老板,生活富足,衣食无忧。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不在乎这个,她17岁的儿子丁丁才是她最大的骄傲和心灵的寄托——丁丁刚刚考取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的声乐专业。
不过对于任女士的骄傲,身为儿子的丁丁说起来却叹了口气:“我当然知道她为我付出了很多,但问题是,她的这种付出让我感到压力很大。我喜欢音乐是真,但目前,音乐好像变成了我报答母亲的一种方式,不是为喜欢而学,而是为报答而学。所有认识我们的叔叔阿姨都会说,‘丁丁,你要好好学习,这样才不会辜负你妈的一片心。’我母亲也常说,她为我放弃了国内的大好前程,如今上了年纪还要到处奔波。说心里话,每当她向我大诉苦水,叙说她的‘发家史’时,我就感到压力很大,也觉得自己好像很没用。有时我甚至想干脆不再读书了,最好是自己赚钱养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