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子女不但年龄段不同,成长环境、条件和背景不同,而且海外华侨华人家庭还要面对国别文化环境变化对父母和子女的冲击和影响,出现华侨华人移民家庭特有的“代沟”现象也是很自然的。
有“代沟”是正常的
试想,即使是最近20年移民海外的高学历“精英”一族,那“中国胃”还是喜欢喝热水热茶、吃“正宗”口味腐乳甚至炸臭豆腐。而子女一代呢?他们小小年纪却早已适应国外生活环境,有些干脆就是出生和成长在海外。如我的儿子谷峥,虽然上小学一年级才从天津移民美国,但他也是大冬天非冰水、冰茶、冻牛奶不喝,最爱吃什么奶酪、比萨饼和炸薯条,iPhone和iPod播放的都是我们这一代认为是“噪音”的美国流行歌曲音乐。虽然我们在家里尽量说中文,但他们同学间在网上、在电话里聊天、玩游戏全用美式英语。看来,如此大同小异的华侨华人家庭如果没有点“代沟”岂不是咄咄怪事?
有“代沟”不可怕,但“代沟”有深有浅、有宽有窄,并且有积极与消极对待之分,如果真是发展到了难以逾越的“天堑”程度,问题就严重了。子女与父母一代有些“代沟”其实也不是坏事,也常是下一代比父母一代更进步、思想更开放、更融入所在国文化的表现。所以,我们也要注意不能矫枉过正,不做因为要缩小“代沟”而做出我们家长自己停滞不前和影响子女正常进步的蠢事。
支持子女的自我选择
谷峥今年5月份就要从所谓“常春藤”名校美国康乃尔大学电气工程和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了。作为父母、家长的我们和周围华人亲朋虽然都支持他继续深造拿硕士、读博士的决定,但与他说话时也常会自觉不自觉地说起一些话题,如选择读博士的大学和专业毕业后是否好找工作啦,是否会有高薪酬啦,等等。这自然与我们这一代甚至老一代生活经历和海外拼搏创业经历相关,总是喜欢从“饭碗”的角度考虑问题。
谷峥虽然年纪轻轻,但他要拿硕士、读博士的动力却有所不同。他几次对我们说,老师都希望他们以后能为社会、为人类能多做一点贡献和奉献,也为母校增光。所以,他学得越高深、越尖端,以后对社会的贡献就可能会越大。你看,这虽然是代沟,但这“代沟”显然是儿子的想法正确。正是因为他明白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就为了获得一份所谓的“好”工作,多挣钱,而是为了更高的目标,所以,他的学习兴趣自然浓厚,成绩也就容易出色。这不,康乃尔大学电气工程和计算机专业已经正式录取他,希望他能留校继续攻读包含硕士的博士学位。
要是按照我们家长这一代的思路,这又是常春藤名校,又是全额奖学金,又离家不远,轻车熟路的接受录取多好。偏不!谷峥也同时收到了包括远在西海岸旧金山附近的加大伯克利分校等名校的录取通知。他应邀飞了一趟旧金山去考察,他又偏喜欢换换环境,想到更具挑战的、学术风气更自由的、离家也远多了的加大伯克利分校去攻读博士学位。因为伯克利的工程技术专业更优秀,伯克利培养了很多诺贝尔奖得主,也产生了像现任能源部长朱棣文这样的人才,更能学到最领先的“真本事”。
像这样的“代沟”,我看家长应该通过支持、鼓励来缩小才好,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嘛。在学业方面,子女常常更懂得怎样选择才更正确。
要用心理解孩子的想法
与我们同龄、从北京移居美国的一位华人朋友,他们的独生女儿本来与父母很亲的。父母当然也视女儿为掌上明珠,和许多华人父母一样,事无巨细管得是无微不至啊。但也不知道为什么,从上高中起独生女儿就与父母越来越没有话好说了,甚至于根本就不与父母一起外出旅游度假了。“掌上明珠”回家除了吃饭、睡觉,与家长没话说,却常躲在自己房间里与同学打电话。父母大献殷勤无济于事,跟女儿发脾气就更是糟糕。父母干着急、自己生气却无计可施。
受学校环境、西方文化和同学圈子等影响,这种从中学开始与父母越来越没话说的“代沟”现象其实很常见。儿女十几岁了,上初中、上高中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而我们许多华人家长每天总是唠叨谁谁的孩子SAT考满分啦,谁谁的孩子考上什么名牌大学啦,谁谁的孩子名牌大学毕业在投资公司挣很多钱啦,等等。这些都让子女感到有沉重的家庭压力并产生烦恼。这样,就会与家长越来越疏远,隔阂越来越大,家长的话越来越听不进去,最后甚至产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