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与“医” 谁拖累了谁?
两家在华人中医界颇具影响力的中医连锁企业的倒闭,也引发了业界对中医企业经营道路的思考。
“商”与“医”哪个部分才是英国中医发展的关键?受访者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任先生认为,“海外中医”与中国国内中医的生存环境有所不同,因此走的路子也应该不同。海外中医,想要在文化系统和概念完全不同的西方被接受,单靠“疗效”很难,更何况中医还有一部分是讲“养生”。所以中医在西方能否成功发展不是“疗效”的问题,而关键是整个的普及程度和大的氛围。普及性越高,大氛围越好,海外的发展就越好。所以要用零售业连锁店的方式来做中医,这是中医适应英国本土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独特模式。
沈惠君则认为:“商业运作不能大过医疗本身,中医要生存关键还是疗效。以连锁零售的方式来做中医并不合适,因为中医行业不同于普通的零售行业,不能为了追求短期效应,而急于求成地用各种促销手段来赚钱。中医要健康发展,一定要持续稳定地前进,破产重组并不一定是坏事,从这个角度看,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沈惠君表示,“这两家倒闭的企业,很多店面开在英国主流购物中心,我认为中医行业还是不适合高投入、高成本的经营方式。”
马伯英也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中医企业走大型公司的方式,我觉得这个方向本身没有问题,因为就是要把这个饼做大,形成一种普遍的声势。破产倒闭的原因很多,我想内部管理问题是根本原因,管理者和员工双方都有责任,而经济危机则是直接原因,顾客现在手里没有钱,就不会来看病,谁挺得过去,就是好汉。”
回顾英国中医行业发展历程,马伯英表示:“中医行业在1998年达到高峰,之后有一个调整和压缩的过程。调整是必然的,但本来可以来得更加和缓一点,谁知道经济危机一来,所有问题全部暴露出来。中医根本的生命力还是在其临床疗效,只要有效果,等经济缓和了,自然会好起来,我对海外中医发展前途有信心”。
中医行业的“进”与“退”
不少受访者认为,中医行业在“对内”与“对外”的问题上存在着“进退失当”的问题。
任先生表示,Dr. China和Herbmedic与去年9月宣布破产的中医企业“天田孙”的情况有所不同。
“天田孙”破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将资金转移到了其他行业,没有把精力放在中医这个本行上。而这两家企业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中医店的经营上,在公司规模、管理规范上是下了不少工夫的。但问题是,下的工夫在对内和对外方面有些“本末倒置”。
“很多中医企业精力没有主要放在如何与外国人谈判、如何降低租金等方面,却把精力花在监管甚至是监视员工上,这在落脚点上有问题,在和外国人打交道上,应该加强自我防护意识”,任先生表示。
任先生表示,“我觉得中医一定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要和外国人谈判,争取自己的利益。例如在3月25日,他们完全可以和房东谈,不一定一次缴清三个月租金。如果医生自己做到位了,而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做到位,提高和外国人打交道时的自我防护意识,应该是可以维持的。”
马伯英指出:“前些年中医行业恶性竞争种下恶果,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英国人乘机抬高租金,这些教训我们应该多多总结。”
“中医前几年辉煌,现在并不是衰退了,而是一个优胜劣汰、规范化的过程,破产企业也并不一定是坏事,可以通过资产和人员的重组,卸下包袱,轻装上阵”,马伯英表示。(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