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论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他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者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认为,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学应当走在学习者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带动发展。
根据这一观点,口语教学活动应该处在学习者用汉语独立表达的水平和在有教师指导下达到的水平之间这一动态环境中,学习者通过与教师互动,促进口语水平的发展进步。所以,教师应该在一个可操作的难度水平中,通过提问、建议和鼓励等策略,对学习者的口语进行适时适量的“干扰”,来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并促进其内化。也就是说口语教学的作用应该是在学习者的现有口语表达中给他们提供更高的口语发展要求,从而促进其口语水平的发展进步。
鉴于此,笔者结合对学习半年或一年有了一定基础的汉语学习者的教学实践,就口语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一 这一阶段学习者状态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半年至一年汉语后,具备了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能用汉语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其具备的词汇语法还不能让他们流利地成段表达,不能让他们把话说得言尽其意。这时候,他们觉得自己的口语停滞在简单的日常生活用语中,内心自然会产生焦虑。
学生对口语课的期望值很高,希望口语课上可以流利顺畅地表达自己的实际内容和想法,不希望被课文的内容牵着鼻子走。教师如果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就会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感到厌倦,渐渐地失去开口的意愿,课堂就会出现沉闷的气氛。
实践证明,口语课不可能完全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来教学,过时的内容失去了交流的意义,也触及不到学生的兴奋点。口语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强的现实性。口语存在于个体情境中,有很强的个体性。口语存在于人们的交际活动中,也有着很强的不确定性。
维果茨基的思想启发了我们:不仅仅要强调教学的结果和各种外部变量,更要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部变量,如一些背景性和过程性变量。在口语教学中,如何掌控口语内容的现实性、个体性和不确定性,这是口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围绕着现实性、个体性和不确定性的内容进行教学,是在“最近发展区”进行的有效教学。
二 有效口语教学内容的几个方面(输入与输出相结合)
1. 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教学内容。成语故事、俗语、歇后语、诗词、寓言等等。以教师的输入为主,学生的输出为辅。
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例来说明这样的内容对学习者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宝库中的奇葩,是历代文人聪明智慧的结晶,它融入了中国人深刻的思想感情,也包含了中国人高尚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诗词的内容和思想反映了人类相通的情感世界,也蕴含着中国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有了解,有共鸣。诗词可以带他们走入汉语的神秘境界,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如《静夜思》中的“思乡”之情是人类共有的情感。《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人类共有的“友情”。
第二,诗词的韵律对学习者的语音语调有着潜移默化的纠正作用。这一时期的学习者掌握了汉语的发音,却仍旧“洋腔洋调”,对自己的语音语调缺乏自信。一首诗中包含了四个声调,结尾处常常强化两个声调,通过对诗词的朗读和背诵,可以达到强化语音语调的目的。语音是语言的外衣,标准的语音也是学习者渴望获得的最高成就。
第三,诗词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把握字素义,扩大词汇量,是词义和语义学习的好材料。《静夜思》中的“疑、举、望、低、思”都是造词很强的字,明白这些字素的意思,就会具备一定的猜义用词的能力。因此,在选择诗词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这三方面的效果,选择适合学习者水平和情趣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