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交际教学法认为语言教学不只是纯语言形式的教学,而应是运用语言作为交际工具,为社会上各种交际活动服务,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近二十年来,交际教学法是许多第二语言教师们所热烈讨论的一项课题,尤其是在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的领域里。然而,交际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的历史不长。其实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在汉语教学中非常适合推广和应用交际教学法,尤其是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者无须借助于复杂的句型就可以进行简单的交际。目前,交际教学法仍主要应用在成人的汉语课堂上,对于运用交际教学法进行儿童汉语的研究分析还不多见。本文的目的是要把这种交际教学法的特点结合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特性进行讨论,期望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特点
年龄在母语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理因素。儿童时期是学习语言的最好时期,在这个阶段,儿童不但可以自然习得母语,而且可以很快习得第二语言。人们通常认为,尽早学习第二语言可以在语音方面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而标准的语音是与本族语人交往的关键。
语言学习理论告诉我们:语言习得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即机械学习和认知的心理活动。儿童有灵活的舌头,有很好的记忆力、观察力,此外,儿童有一种好奇心,求知欲强,记记力强,儿童习得语言是由机械记忆到认知的过程。
儿童学习语言的最大优势可能是他们在认知、情感、生理、文化同一性等方面的可塑性。然而,儿童由于大脑未发育完全,理解力不及成人,因此抽象的事物、概念对他们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同时,儿童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目前,将第二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在自然环境下,以活动的方式习得第二语言,被认为是更加适合儿童的学习方式。
克拉申第二语言学习理论启示人们:
1.要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选择语言信息。教师向儿童传递的语言信息应是儿童十分感兴趣的,或是能够激起儿童学习欲望的。
2.要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儿童输入语言。游戏、唱歌、跳舞、绘画、听念儿歌、听讲故事、肢体动作等都是儿童非常向往的活动,应广泛加以应用。
3.要用宽容的态度接纳儿童的语言错误。儿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只要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交际活动,教师就不要立即加以纠正,而应予以接受,以减轻儿童的心理压力,增强儿童的学习信心。
二、交际教学法的特点
现实中的言语交际活动是多种多样的,语言教学者应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将各种言语交际活动概括、提炼为相对单一、完整的一系列课堂教学活动。交际教学法不限制教师采取哪种教学方法,它主张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目的。
交际教学法吸取了各种教学法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1.在语言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教学过程就是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而且要引导学生做到在交际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三、设计儿童汉语交际教学活动的几个原则
1.趣味性:教师要明确儿童汉语课的目标。儿童汉语,绝对不是一上来就学拼音、语法、词汇,而是要通过做游戏、背歌谣、学唱歌、画图画等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儿童对汉语的兴趣。一开始,甚至可以不学拼音,不认词汇,只要学生们听懂老师的指令,就会按照老师的指令来做游戏、填颜色、画图画等。这样,儿童会觉得学汉语特别好玩,感到有乐趣,不会觉得在学习什么,因此丝毫不觉得有什么负担。总之,兴趣第一。
2.规律性:儿童学习汉语,一定要遵循语言获得的规律。一般来说,要“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儿童学外语,先要让他们有大量听的机会,逐渐再要求他们会说。儿童学汉语,要以“听说”开始。
3.直观性:儿童的理解力比较差,因此汉语课堂上应尽量选用实物、图片、文字卡片等来增加活动的真实感。
4.可操作性: 教师在汉语课堂上采用的活动必须是儿童力所能及的,要适应他们的年龄特征。活动设计必须简明,让儿童可以轻松愉快地完成。
5.有信息差:课堂练习要有实际意义,进行交际活动的学生之间必须有“信息差”,他们知道的信息应该是不相同的,这样才会让学生动脑子来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