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扁舟勾乡情
在承村,走出宅第,步行街头,一条约二三百米长的清澈溪水连接长街的两端。30余座小木桥、石桥分别跨越水道沟通两岸。沿岸店铺林立,来往过客,十分热闹。三三两两村姑少妇溪边洗衣洗物,群群鹅鸭水中游荡,几叶小舟在岸边静静停泊,随时等待顾客青眯。在这里,曾经回荡有潘冬子智斗敌人的英勇身影和李双江歌唱《闪闪的红星》嘹亮动情的歌声,活跃过刘晓庆、斯琴高娃等大腕的演艺场景,是《聊斋》、《青花》、《梦回青河》等影视剧的绝佳拍摄地。作为现居北方的南方客,每见木桥、小舟,或是青山绿水,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乡土情。面对如此宜人景色,我不免兴之所至,和老伴相继泛起小舟和撑起竹筏漂流,在青山和古屋夹谷中宽阔弯曲的河道上?熏畅游了一番。为时虽极短暂,倒也别有一番情趣。
古徽商精神的继承者
离开水码头,步行街上,店摊摆设着诸如名闻于世的茗眉婺绿、生野蘑菇、古樟木等土特产各色什货。不少古宅第也纷纷设起了茶座,办起了农家大院,用微笑和诚信迎接来自海内外的游客。我途经一家小店铺,偶闻阵阵酒香扑鼻,女店主在热情接待游客,推销当地特产“珍珠泉”糯米酒。在她的宣传鼓动下,我不好意思地破费2元品尝了一小盅,昧道醇香,果然名不虚言。遗憾的是飞机有规定不让带液体物,否则真想带两瓶回家去。
令人高兴的是,这些古儒商的后裔子孙们,他们没有辜负先人的期望,珍惜祖先人的期望,珍惜祖先给他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努力服务社会,坚持做现朝代的创造者,古儒商优良传统精神的继承者、发扬者!
此“江姓”非彼“江姓”
次日上午,霏雨刚停,天放晴。我们到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的祖籍江弯镇。这里是婺源东部最大的乡镇,是国家4A级文化与生态旅游区。辖有85个自然村。文风鼎盛,群贤辈出。据有关资料记载:自宋至清孕育状元、进士和仕官36人,传世著作92部,其中15部161卷著作选入《四库全书》。村中既有保存较好的御史府、中宪第等明清官邸,又有滕家老屋、培心堂等徽派商宅,都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
历史上,江湾不叫江湾,而叫云湾,初住民并非江姓而是滕姓等其他姓氏人家居住,江姓是后来才迁入的。由于婺源的江姓代有名人,逐渐成了江姓大氏族和大宗祠堂,以致“云湾”也改名为“江湾”了。直至近年确认江湾为江泽民同志祖籍地,江湾的知明度得到大提高。
原来我以为江泽民同志只是江苏扬州人(与我故乡相邻),此次来婺源又知他祖籍是本地人。隔日在距江湾数公里的上晓起村一江姓祠堂参观时,遇一老者,我询问这是否江主席家祠堂,他微微点头答:“是”。不过又让人有点感到回答模棱两可。又听说江主席的祖籍在江湾村,两者说法不一。于地我又想探个究竟。我们首先走过抗倭名将江一麟的“敦伦堂”,来到新近修建的“乡贤祠”。穿过一个大花园,注意到了园内有一组三人石雕像:江谦、江石溪、江之源。这三位都是清末南通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部下的得力人物。江石溪就是江泽民同志的祖父。江谦还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开创者之一,当过张謇在家乡创办的通州师范校长达14年之久,后又创办了南京高等师范(南京大学前身),并任校长。
在江湾中心小学,我们见到了江泽民同志为该校的题字,在操场的大墙上有他与该校小学生们在一起的巨幅油画像。在一条名叫藤家巷的徽州古巷里,一处古屋的断壁残垣,竖立有一个木质大门框,旁有一个石凳,古老墙砖上刻有一个个“滕”字。这片坍塌的老屋原来很恢宏,挂有“一府六院”(徽州最豪华的大屋常有此称呼)小牌子。可能是江泽民同志2001年5月30日来此视察时,正是这些实物与有关资料佐证,勾起当事人年久的回忆,圆了乡关之梦。
据说,后来还有一个小过节:上级根据有关部门申请,汇来一笔建设基金,大概由于有关人员未弄清此“江姓”还是彼“江姓”,将款项误投到了上晓起村,后来查询落实情况时,才发现得以纠正。至于上晓起村那位老者的心意也是可以理解的。
婺源是一个古老而又新的旅游胜地,如何进一步扩大其徽派建筑特色,提高含金量,更好地适应现代旅游业的需要,是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其实,恐怕也是其它旅游景点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据此次我们遇到的该县政府有关人士谈到,从政府方面,拟本着维护、发扬传统和适应时尚、符合实用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加强对古民居建筑的维修、保护与合理利用;加大投资对全县3000余栋非徽派建筑进行相应改造,全力打造徽派建筑“大观园”。同时,还将对县城老街进行全面恢复、整修,完全张扬徽派风格,以迎接更加光辉灿烂的新婺源! (本文作者曾任《北京法制报》总编辑、《法制日报》总编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