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侨网消息: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6日刊登文章,指出华文教育在印尼复苏之后,发展仍然缓慢,主要在于欠缺一种华文华语的氛围或社会意识。文章认为,华文教育在印尼犹如一片荒芜许久的稻田,亟需各方“甘霖”灌注扶持,包括了“师资”和“教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华文教育在印尼的现状,进而的到长足发展。
文章摘录如下:
今年是新加坡讲华语运动迈入的第30年,而印尼则是从30多年的“封杀”之后恢复了华文教育,或华文教学。
笔者从台湾来到新加坡,接着也到印尼去教华文。个人觉得,师资可训练、教材可新编,印尼推动华文教育最令人忧心的部分,是在于欠缺一种华文华语的氛围,或者是接受华文华语的社会意识。
阅读华文成为一种奢求
固然,印尼华人人口的绝对数字,是东南亚各国之冠。但在印尼2亿2000万、多数为穆斯林的总人口当中,华人仅占3%。
拿笔者所客居的雅加达Kelapa Gading(椰风新城)为例,该区为雅加达著名的华人居住区,但除了工作的学校、中国朋友和印尼华人学生外,我几乎没有听见任何人用华语相互交谈(包括印尼华人)。
有时在购物中心偶然听见华人操着较为流利的华语交谈,都会刻意的寻声查看,彼此给对方一个会心的微笑,就像是在说:哦,你也在这里!
在印尼当地的书城里,98%是印尼文书籍,在这里连看到英文都会觉得很亲切,阅读华文成为一种奢求。华文报纸有《星洲日报》、《国际日报》等,但一般路边书报摊是没有贩卖的,只有像是机场等“特殊”的地方才有机会看到。
这几年拜中国经济发展之赐,书城中可以发现学习华文的图书了。然而,华文书籍总摆在最不明显的角落处,摆放得很凌乱,没什么系统,位置也一改再改。
笔者曾在常去的购物中心意外地发现《国际日报》,经数次购买后,再回到原来的地方,报纸却不知何处去。向售货员询问后,才知道该报“坐”在报纸堆的最下层。
与此相比,印刷精美的各类印尼文书籍却永远整齐放置在最显眼处。这是有意?还是巧合?许多印尼民众以微笑面对经济上强势的华人,但他们内心的真正想法是认同,还是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