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钱树”礼拜:悠久的民俗现象
“钱树”或“摇钱树”,长期成为民俗观念中一种意味着财富之源的象征。
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摇钱树”条说到北京旧俗有岁末制作“摇钱树”用以祈年的风习:
取松柏枝之大者,插于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等,谓之“摇钱树”。
这一风俗的文化遗存在其他方面也有体现。
例如,中国传统民间木刻年画,多有描绘“摇钱树”的画面。
清代杨柳青以“摇钱树”为主题的门神画,画面为一满盛珠玉、珊瑚、金钱、元宝的聚宝盆,书有“聚宝盆”字样,有金钱为饰。聚宝盆中生一树,枝上挂有串钱,枝叶间又有数十枚散钱悬缀,钱文可见“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四童子攀摘树钱,有整枝折下者。
山东潍县的“摇钱树”画面,则是钱币整齐地铺缀于树枝。南京高淳的“摇钱树”木雕,则两株“摇钱树”并列,各有孩童攀折,树下以簸箕、木铲、推车收储,一如农家场上作业景象。而两株“摇钱树”枝上所繁密缀生者,一为钱币,一为元宝。
在一组题“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的年画上,也各以“摇钱树”为主题。两棵树上钱的缀生形式有所不同。“金玉满堂”图上两童子手持钱枝,“长命富贵”图上两童子手捧金钱。分别以“金玉满堂”、“长命富贵”为钱文的硕大钱型牌饰,平悬于树干前。
清代朱仙镇以沈万三故事为题材的门画,也有“摇钱树”画面。(沈万三是明代巨富。王世贞《国朝丛记》说,“大豪沈万三伏法,高皇帝籍没其家,所漏赀尚富。”)画面可见沈万三和沈夫人及一女侍在观赏聚宝盆中的“摇钱树”。沈万三的衣服,竟然也是以钱文为图案。
清代绵竹墨线版印条屏也有“摇钱树”画面。一对夫妇在树下对语,树上一童子摘取金钱,下有一童子以容器接承。树上所缀钱均为单枚,没有串钱。据说描绘的是清人《天缘记》传奇所说天女张四姐下凡,与贫士崔文瑞结合,点化一“摇钱树”的故事。画面钱文为“顺治通宝”、“康熙通宝”、“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咸丰通宝”、“同治通宝”、“光绪通宝”。
对于明清时代民间流行的“摇钱树”画像,有的学者已经进行了民俗文化的分析,指出这种文化象征物从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到“显得十分世俗化”的变化,与“商业的发达,老百姓对财富的追求”有关。研究者还进行了不同文化体系类似现象的比较研究,认为中国的“摇钱树”与西方的圣诞树有本质上的一致。这主要表现在,“它们均以树为主体形象,树上均挂有一定寓意的配饰。圣诞树是礼物盒,而‘摇钱树’是铜钱。它们的功用类似,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均寄托着人们的情感。它们情感的表达方式相同,都采用了象征手法,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定意义。尤其是它们均以生命树为主体,与太阳、永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这里所说的主要是近数百年来民俗信仰中的“摇钱树”,而两汉前后墓葬出土的“摇钱树”则以“亡者”为对象,情形有所不同。(王子今,摘自《钱神》,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