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形式上完全对应,意义上不完全对应
意义上不完全对应,指在一个或几个义项上对应,形成一对多,或多对一的现象。共有16组32个词语,列举如下:
上辈子—下辈子 上场—下场
上工—下工 上家—下家
上来1—下来1 上来2—下来2
上流—下流 上面—下面
上去—下去 上人—下人
上水—下水 上台—下台
上头—下头 上文—下文
上学—下学 上操—下操
[上场]演员或运动员出场。[下场] ①演员或运动员退场。②旧时指到考场应考。以上两词只在一个义项上是对应的,就是“演员或运动员出/退场”。
[上水] ①上游。②向上游航行:~船。[下水] 向下游航行的:~船。
[上学] ①到学校学习:我每天早晨七点钟~。②开始到小学学习:这孩子~了没有。[下学]学校一天或半天课业完毕,学生回家。
其它的词也是一样,大多是在一个义项上相对应,有的是几个义项对应,但都存在不对应的现象。
(3)形式上完全对应,意义上完全不相关
共2组:上水道—下水道 上劲—下劲
[上水道]供给生活、消防或工业生产用清洁水的管道。[下水道]排除雨水和污水的管道。
[上劲]精神振奋,劲头儿大;来劲:越干越~儿。[下劲]下工夫;使劲:~学|~干。
(4)形式上相对应,意义上相类似
共3组:上手—下手 上水—下水 上账—下账
[上手] ①﹤方﹥动手:这事我一个人干就行了,你们就不用~。②开始:今天这场球一~就打得很顺利。[下手]动手;着手:先~为强|无从~|我们还没到,人家就下了手了。
[上水] ﹤方﹥食用的牲畜的心、肝、肺。[下水]食用的牲畜内脏,有些地区专指肚(dǔ·zi)子和肠子:猪~。
[上账]登上账簿:刚收到的款子已经~了。[下账]把账目登记在账本上。
以上的列举,笼统来看是两类词的对称的表现。实际上,“上”类词与“下”类词既存在着对称,又存在着不对称,而且不对称在总295个词语中占了大多数。为什么情况会如此复杂,下面我们试用标记理论来分析其不对称性。
二、“上/下”类词的不对称
根据赵元任先生的研究,有方位词的复合词里“上”的结合能力几乎是无限的,而其反义词“下”就差得多,“上”的使用度远远高于“下”。名词包含“上”的有7663个,包含“下”的仅有1002个。可见“上”与“下”在构词能力上、分布上都是极不平衡的,或者说不对称的。
2.1 由于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按照标记理论,判断有无标记就要更多地从分布标准和频率标准来考虑。从语用来说,无标记项的使用频率比较高。从认知上来看,无标记项具有认知上的显著性。根据一般的认知规律,人们总是习惯用显著的事物来认识和推导非显著的事物。据此,我们可以断定,“上”为无标记项,“下”为有标记项。
2.1.1 沈先生认为作为动词或趋向动词时,“上”能表示由低处到高处,还表示由一处到另一处,而“下”仅能表示由高处到低处。我们认为在表示“去,到某处所”的意义时,习惯于用“上”,而不是“下”,但“下”也有“去,到某处所”的意义。如:上工厂、上学校、上车间、上馆子。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下(到)工厂/学校、下车间、下馆子、下乡。在用“下”时,带上了标记项“到”,我们还可以说:下(到)三车间。同时用“下”的组合既表动作性,又表方向性,但更重要的是方向性,那就是位置移动上的由高处到低处,反映了人们对方位的心理敏感性,这时人的心理上是能够区分出位置的高低的。带“上”的组合动作意义更明显,方向意义则因“上”的典型范畴的显著性而淡化了。
2.1.2 无标记项“上”在心理处理上较简单,处理效率较高。“上、前、升”等为正向词,“下、后、降”为负向词。按照人们的普通心理,人们总是看重和追求正向的、而忽略负向的事物。据此Leech提出了一条“乐观原则”,用来解释语言中委婉的表达法。正向词总是带有积极意义的,负向词则相反,按照“乐观原则”,积极意义词的使用频率高,那么也就是正向词使用频率高于负向词。缩小贬义和扩大褒义符合“乐观原则”,扩大贬义则不符合“乐观原则”,因此这种消极意义的词在语言中很少运用。平常我们可以说:上学校、上厕所,但却不能说:下学校、下厕所。为什么呢?个人以为,这也是“乐观原则”在起作用,同时这一类的“学校”、“厕所”等词在人们的心理上不具有位置上的不平衡性,不存在这种强烈的方向意义,故而人们更习惯首先用带有典型范畴义的积极的、无标记项的正向词来表示,这符合人类的活动常规和普遍心理。
三、总结
从《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上”、“下”两类词的分析来看,对称与不对称首先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心理模式决定的。至于符合什么语言原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论此种分析是否合理,有一点能够肯定,那就是通过分析我们能不断地发现和揭示语言规律,更好地认识语言表象后隐藏着的深层的规律性的东西。个人认为,这种分析扩而大之,对于其它的同性质词的分析也是可以适用的。(《华文教学通讯》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