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在海外:未出怪圈又遇危机
5月17日,瑞士国民投票通过将中医等补充疗法列入全民医疗保险的议案,瑞士各州无一州反对。这意味着,中医在瑞士有望被纳入医保。
在5月18日至22日于日内瓦召开的“第62届世界卫生大会”上,由中国主导提出的《传统医学决议》获得国际认可。这是世界卫生组织自1978年《阿拉木图宣言》以来第一次通过的敦促会员国全面发展传统医学的决议。
这些新闻事件加上今年以来中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都让人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医药产业。
在这一产业中,牛黄解毒片、乌鸡白凤丸、桂枝茯苓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历经千百年兴衰而传承至今,颇令国人骄傲。但是,当它们不得不披上“保健品”、“食品添加剂”的外衣漂洋过海时,当它们由前人经验积累得出的疗效遇到凡事讲求精确度量的西方文化观念时,当日韩等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的国家在国际植物药市场上占据上风时,中药的境地似乎真的有些尴尬。
古朴典雅的店面,醒目的针灸图招贴……在英国任何一个城市的中心商业区,不必费心寻找,就可以发现在重重现代商铺间跃然而出的中医药店。
入得室内,在盈耳的江南丝竹声中,成排的密密麻麻、写满各种草药名字的小格柜和浓郁中国风的室内装潢是抬眼可见的景致。“英国人在这里找到了他们心目中的老中国,”在埃克塞特市市中心一家中医药店工作的Ann这样告诉《环球》杂志记者。
药店的商业生态
“甘草,liquorice;黄芪,astragalus;山茱萸,cornus……”一袭黑色套装的Ann英文和普通话一样标准。“我对于中药一无所知,”回忆起最初在中药连锁店HerbMedic工作经历时她说,“我花了很多时间记住这些草药的名字。”
中医早在一百多年前传入英国,但真正为英国主流社会承认和接纳却是近十年的事情。“过去英国只承认针灸治疗,现在中草药也被纳入中医的范畴了,”Ann对记者说。
从谢菲尔德大学毕业后,Ann并没有回国,留在中医药店已经成为她们这一批留学生越来越普遍的选择。据《环球》杂志记者了解,如今英国的中草药主要通过中医药连锁药店以及一些个体中医诊所销售,全英逾3000多家门市店分属于7家中资药企旗下。在英国当地华人社会,中药店的职位已成为华人就业市场仅次于中餐馆的第二选择。
除了“同仁堂”等一些中药老字号,新兴的 HerbMedic,Dr.&Herbs等,都是以大型购物中心为基地的连锁集团,瞄准的是英国的中低端市场。近几年,也有一些类似香港“森”集团这样的连锁公司,以标榜时尚和求新来叩响英国中医药高端市场的大门。
“连锁店典型的配置不外乎是一位中医加一位前台经理,经理主要负责销售经营,口语要好,大夫负责诊疗。可靠的大夫都是老中医,不一定能讲英语,这样的搭配来讲是比较合适的,”Ann说。
Ann每个月都要联系进货,她对记者透露,从国内批发到国外实际销售,价格往往会翻好几倍,如在国内比较常见的治疗胃病的保和丸,在国内卖8元一瓶,在国外却能卖到8英磅。
与当地的西药相较而言,这个价格仍然是比较合理的,在英国的商业性药房,一般西药成药的价格,也在5镑~10镑间。“但也有很多病人对中药心存疑虑,中医现在仍没有被纳入英国医疗系统,因此他们的医疗费无法报销,”Ann说。
通常,Ann所在的门市店一周的营业额能在三、四千镑左右,但这并不是一个让人乐观的数字。Ann介绍说,这是因为英国的中医药连锁店走纯商业路线,多建在商业繁华地段,店租、交税和人工费用和中药成本扣去,实际的利润只有不到1/3。
为了缓解成本压力,HerbMedic公司也会按照配方自制一些中成药,而在具体的营销策略上,也有了“以草为先”这一经营思路。
“在国外,中医药的目标群体通常是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开方下药的时候,大夫通常考虑到自己店的运营成本,尽量会推荐吃草药。”Ann 为记者算了一笔账,草药一包是5英磅,一周就是35英磅的花销,一两个月下来就是300多英磅,但是吃成药,是8英磅一瓶,一瓶可以吃一个星期,一个月也就是32英磅,差价较大。
但在招徕客人方面,中医药店的推销手法并不比中餐店高明,有的中药连锁店仍依赖最原始的口口相传的形式,除了印制一些小广告上街面传发,就是在店面上贴上药店老中医的形象海报,这些老中医的中国面孔容易给外国人留下“来历正宗、经验老到”的印象。
一些慕名而来的病人,多是治疗痛症、妇女更年期以及失眠、忧郁症等病症的,对于许多英国患者而言,药的名称和品牌并不重要,他们关心的,通常是药品的成分。“国内许多像三九胃泰、乌鸡白凤丸等口碑较好的中药品牌,到了海外并不一定就是患者的首选,一方面在于药名不好翻译,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欧盟,中草药仍是作为食品字号出口的,因此包装上只写有成分,而没有功能性的介绍。因此外国病人更听信于医生的推荐,”Ann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