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2年9月19日11时44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斯科特·法尔曼在一个互联网电子公告板上第一次使用了微笑符号“:-)”。这个由一个冒号,一个连接号,再加半个括号组成的符号已经成为最为流行的网络语言之一。今年夏天,网络上又流行起了“雷”、“霹雳”、“囧”、“槑”等词汇。在有些人看来,“网民的智慧是没有止尽的,这种表达方式很创新、很时尚、很‘火星’。”
网络是一个宽广的平台,台上的人很风光,台下的人很热情,而台上台下又有着许多共同的意趣。不过,自诞生之日起,网络语言就饱受争议和质疑。近些年来,“网语”更是跳出了网络,频频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亮相,并经常出现在“新新人类”的日记和作文当中。如何面对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冲击,这个问题似乎让人有点儿“囧”。
年轻“地球人”用上“火星文”
MM、菜鸟、恐龙、粉丝、BT……这些俏皮的“网语”一下子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认同。“我经常把‘爱’字写成‘じ☆ve’,里面有日文和英文,它能直观形象地表达‘爱’的含义。”上海市第四中学初三学生君君说,她和同学在网上聊天时用的是“火星文”,她的QQ个性签名也是“火星文”,她认为这样很可爱,也很有个性。
面对突如其来的“网语”,同样出版不久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对“网络语言”下了定义:“‘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语’。也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语言形式,狭义上指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
网络语言的产生,既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带来的新观念的社会背景,也源于网民们追求标新立异,以及网络交流所需要的迅速、简单传播的特征。网络世界是一个推崇个性、追求创新的世界,有人创造,就会有人欣赏。网言网语轻松幽默的风格,更是迎合了紧张忙碌的现代人放松身心的需要。但不可忽视的是,网络语言在拥有诸多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语意模糊、不合规范、过度求新、沟通困难甚至粗俗低下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