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4日,俄联邦总检察院侦查委员会公告称,将按照行政规定,临时关闭切尔基佐沃市场3个月。
切尔基佐沃市场是俄罗斯最大的集散市场,曾是数万华商安身立命的场所。据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调查,近来,至少有400家温州鞋企遭受直接损失,其中有100多家开始走上破产倒闭之路。
是打道回府,还是静观其变?这道难题摆在了5.4万名在俄华商面前。
与此同时,一个由温州市政府引导、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牵头搭建的对俄贸易平台已开始正常运作。通过该平台,“中国鞋”将走“白色清关”重返莫斯科。
有关专家认为,注册企业、转向正规经营,是在俄华商的惟一出路。中方企业要尽量采取合法手段报关,学会用俄罗斯法律保护自己。
中国鞋败走“灰色清关”
“如果能清清白白走进俄罗斯,谁愿意走‘灰色清关’?”面对记者,刚从俄罗斯回家的温州鞋商陈立鸿有些无奈。
据了解,“灰色清关”是俄罗斯特有的现象。它的产生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俄商品市场供应极为紧张,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由于俄海关清关手续繁琐,关税混乱,为鼓励进口、简化海关手续,俄海关委员会默许背景复杂的清关公司为货主代办业务手续。
“这其实就是一种通过非正常渠道进行跨国商品贸易的行为。”浙江律师叶青告诉记者,为此,俄罗斯在2004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海关法中明确规定,将对任何“灰色清关”行为予以惩处,轻则补交税费、没收商品,重则追究刑事责任。
但由于监管执法不到位,清关公司为谋取最大利益,常以少报、瞒报等手段偷逃税款;而税务部门受制于既得利益集团,无法全面彻底地根除灰色清关现状,只能采取突击式的行动查缴可疑货物。
1998年11月7日,莫斯科税警突然袭击了当地最大的物资集散基地——兵营。
“几卡车穿着迷彩服的武装警察,一下子把兵营包围了,把我们的货物都拉走了。”这是陈立鸿第一次经历俄罗斯警察的查抄。这一次,他蒙受了上百万元的损失。
此后,俄罗斯大规模查抄华商货物事件屡屡发生。至今,温州鞋已经被查扣了20次。
在最近一次查抄中,被俄罗斯查扣的货物价值大约有21亿美元,是有史以来被查封金额最大的一次。其中,温州货涉及金额约10亿美元。
“清关公司多以各种非法手段通关、缴税,所以很少向货主提供报关单据,使货物没有完税凭证,成为走私品,得不到任何的法律保护。”叶青说,因此,一旦发生因“灰色清关”引发的货物查扣,被查抄的货物很难再从俄方执法部门追回。
无可奈何的“灰色清关”
既然“灰色清关”给温州鞋等“浙江制造”带来了无尽麻烦,为什么精明的温州商人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
事实是,要让温州鞋光明正大地横渡乌苏里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是成本问题。按俄罗斯目前通行的方法——以重量乘以指定的价值计算出应付的税收,简单易行。因此,目前大部分的商品类别正规清关费用并不高。而惟独中国出口俄罗斯最大宗的商品服装、鞋帽行不通。
“‘白色清关’进去的货根本卖不动。”一位在温州从事清关工作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个以服装、鞋帽为主的40尺高柜,货值在15万至20万美元左右。正规清关要15万美元,而“灰色清关”只要10万美元,清关成本相差5万美元。同样一个货柜的商品,“白色清关”与“灰色清关”相比,毫无价格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