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善美影楼东主胡先生的情况刚好相反,因他女儿颖颖学中文时只有繁体字,现在却因看不懂简体字,无法明白父母写的中文,反而父母要学写繁体字来与女儿交流中文写作。胡先生大叫“好繁,好烦,50岁人还要学(繁体)中文。”
在美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美洲中华中学校校长李树邦反映,目前学校使用的课本是用繁体字,但2000多位学生的家庭中,绝大多数来自中国大陆。所以,家长和学生要求学校教简体字的人数越来越多、呼声越来越强烈,学校受到这方面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
传媒当先行官 中文报纸由繁到简
在过去20年间,华人社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90年代之前,从台湾、香港来的移民为绝大多数,华文报纸和店铺无一例外使用繁体字。90年代之后从大陆来的移民越来越多,多数报纸也转为使用简体字。
《美华商报》社长周续庚先生1993年在大华盛顿地区创办《中华文萃》时,便使用繁体字。
“当时《中华文萃》是大陆人在这里创办的第一份华文报纸。当年大陆移民还多处在留学阶段,报纸的广告客户主要靠台湾、东南亚等地的老移民,所以是繁体字。”
后来《中华文萃》改名为《美华商报》,并于2004年改为简体字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广告客户不论是是做律师、做房地产、还是开餐馆……多半是大陆移民。
“华人社区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在人口比例上,(大陆移民和其他海外移民)大体是一半一半。但从港台、东南亚来的老移民年龄越来越大,他们的子女,第二代、第三代对华人社区已不感兴趣。而大陆移民不断发展壮大,他们现在大多50多岁,事业有成,子女也都大了,是华人社区最精力旺盛、最活跃的,最想做事的一批人。”
周续庚社长说,在讨论和使用简体字之初,华人社区倡导使用简体字的人遇到了不小阻力和非议。
他说,《美华商报》曾经刊登一侧消息,北京考古发现金代墓碑有十几个简化字,与现在的完全一样。结果收到一封读者来信,指责报纸是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品。90年代中期,新泽西建立第一所教授简体字的中文学校,也被人批评为误人子弟。
“把文字问题‘政治化’了,他们不了解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变。从篆体、隶书、楷书到简化字,中国文字一直是在发展变化,由繁到简是一种趋势,不能因文字而生出政治仇恨。”
目前,在大华盛顿地区,多数中文报纸都改为使用简体字,随着大陆移民的逐渐增多和中国大陆经济的发展,简体字在北美的影响越来越大。
繁简体并行渐成趋势
硅谷建平中文学校成立八年,负责人杨女士说,在教学中繁体字和简体字的份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多年前,繁体字是主流字体;如今,只教授简体字的中文学校容易找到生源,如果一个中文学校只教繁体字,不教简体字就难以为继。
杨女士认为“识繁书简”是在海外推广学习中文的有效途径,因为自小学写简体字的人中超过九成的人都能够认识繁体字,但是学写繁体字的人认识简体字的比例却低得多。从学习字体实用性和广泛性来说,在孩子中普及简体字效果更好。
杨女士说,越来越多的台湾移民家长把孩子送来学习简体字。从最初的不情愿到后来心甘情愿,主要是看到大环境的改变,大陆强劲的经济实力,让家长意识到学习简体字能为孩子未来发展创造更多机会。从教学软件和辅助工具来看,目前还是繁体字版本更多,但简体字版本教学工具增长速度也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