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常往返于中国大陆、台湾、湾区的美国达康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颂君13岁随家人移民到湾区,醉心中文让他多年来一直坚持中英文双修。在李颂君眼中,如果字体太过简化将变成符号而非文字。对于海外成长的华裔后代来说,最好能繁简体都学。学简体字固然更容易,但“识简书繁”更有益于文字的承传。
由于生意往来,经常到大陆出差,李颂君在写繁体字时,间或也会夹杂几个简体字,比如“华”,“东”。对于简化到失去象形涵义的简体字,他还是“不感冒”。
居住在湾区的林太太是台湾移民,先生来自大陆,14岁的女儿当年上中文学校学的是繁体字,如今7岁的儿子学习简体字已经一年多了。林先生认为,华人社区对于“繁简之争”如此敏感,不仅是字体的关系,而更涉及了文字背后不同的文化土壤。孩子在学习繁体字时,自然而然会了解更多台湾的风土人情、台湾本土文化和意识形态,简体字则会带来更多大陆的人文历史和社会民风。
林太太透露,当初女儿上中文学校时,居家附近的中文学校大多教授繁体字,所以女儿也自然学习繁体字。到儿子认字的年龄,教简体字的中文学校数量已经多过教繁体字的学校,由于夫妇二人不同的文化背景,为了孩子学简体还是繁体也有过一番争论。最终两人采取一个“两全”的方法,让儿子学简体字,而让女儿固定时间帮助儿子看中文功课,如此一来,两个孩子在不知不觉中都认识了另一种字体。如今姐姐已经认识七成简体字,弟弟太小,还在慢慢识字阶段。林太太说:“希望将来两个孩子一个可以‘识繁书简’,一个可以‘识简书繁’,这样不是更好?”
简化字中文学校犹如雨后春笋
随着中国移民的迅速增加,很多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中文学校,“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丢”,是华人父母的共同心愿。但有一个显著变化,最近10年,教授汉语拼音和简化字的中文学校迅速发展壮大,显示出华人社区文化教育的需求变化。
希望中文学校是大华盛顿地区最大的一所中文学校,全部教授简体字和汉语拼音,创办16年来,学生从30多人发展到4000多人规模,在校老师200余人。
“我们教拼音和简化字。因为老师好教,学生也好学。”希望中文学校理事长周建说。
位于大华盛顿地区的美中实验学校2004年创办,短短5年时间已发展成拥有30多个班,有400多名在校学生的规模。
王耀辉校长说,实验学校教授汉语拼音和简化字,还有器乐、舞蹈、绘画等其他副课,主要面对从大陆来的孩子。华人社区中文学校发生了不小变化。在大华盛顿地区大约有20所台湾人办的中文学校,他们都有30多年历史;而大陆人创办的中文学校有4、5所,大都是最近10年创立的。以前,大陆来的孩子到台湾办的中文学校学习中文;但是现在,一些台湾或香港来的子弟,也到我们这里来学习中文。一些台湾人办的中文学校开始开设简体字、繁体字两套教学系统,有的中文学校的理事会也有越来越多大陆籍的成员参加。
学校教务长左一心说:“我们主要教授简体字和汉语拼音,一些高年级的老师,在教学上也加入‘识繁用简’的内容,拿来繁体字的报纸或菜单,教小朋友认识繁体字。”(刘艺霖 李珍玉 刘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