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归新势力:三个80后海归的生存样本
深圳的80后海归大概可分为以下类型,一种是回深圳继承家业的,一种则是凭着自己的胆识和能力打天下的,在这其中,有人受重用事业蒸蒸日上,也有人则遭遇“海归歧视”,只能默默打拼,以时间的推移来回报当初昂贵的出国教育费用的投入。
同题问答
1你如何评价自己的海归身份?
2如果深圳要改变自己来适应你,你希望怎么改变?
3你会一直呆在国内吗?
A 人物随身携带深圳的照片向外国人推介
杨鹏,25岁,会展行业市场总监,留学英国,硕士学历
自称有“深圳情结”的杨鹏自初中毕业后就去英国留学学习计算机专业,他所就读的学校在全英国排前五。但是他出国之前依然会遭遇朋友问,在国内呆不下去了?回到国内后,还是有亲戚突然说,原来是这么好的学校啊。对于这种“海归歧视”,杨鹏总是会淡而处之。
但是刚回国,就在自己家里的公司担任重要职位,公司的元老难免会有些不服气。杨鹏说,当时他想提出做一个项目,其他元老不相信,还说:“我们都没做成功的项目,你怎么能做?”杨鹏说他就是不服输,要做就做别人没做过的,结果他真的做到了,项目成功了,别人也对他刮目相看了,也愿意放心地把公司一些重要的业务交给他打理。
他说,在海外留学的时候,让他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让他学会了做第一。出国前,他也认为一般就可以了,但是经过海外独立生活的历练后,让他开始愿意并喜欢挑战,喜欢做到最好。
谈到未来的规划,他说从小的方面说,他希望自己的公司业务更好,自己的杂志也能做成全国性的品牌。从大里来说,就是希望深圳更加国际化。“深圳的实力和名声太不匹配了,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它。”杨鹏说他随时都带着深圳的照片向外国人推介,几乎可以获得最卖力推介深圳的杰出贡献奖了。
有深圳情结,希望这城市再有名点
1其实我是海鳖。原本是土鳖,只是泡了泡海水。其实我的意思是,中国人,不该有海归与土鳖之分,最重要是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
2我觉得深圳的发展速度在全世界都是惊人的,30年就能从一个小渔村建设成为一个如此现代的城市,非常不简单。但是深圳的知名度还不够,还大大需要在国际上进行宣传。我本身也是做会展的,当然希望深圳能多做宣传,提高一下知名度,对我做起会展来也会更加有利。
3当然啦,我有非常浓厚的深圳情结。但是我也经常出差,一个人去国外,去过很多个国家。但是主要发展还是在深圳,我在这里长大的。
B 人物“在深圳赚钱,将来回澳洲养老”
翟海滨,29岁,销售经理,留学澳大利亚,硕士学历
5年前,从广东一所师范大学毕业之后,翟海滨自费赴澳大利亚的学校深造攻读硕士学位,主学国际商务和经济法。
和别人不一样的是,他回国是因为觉得国外太安逸悠闲,自己还年轻,希望寻找一些挑战。翟海滨说,刚从澳大利亚回来深圳时,觉得深圳人好多,而国外的人都好少。深圳的节奏非常快,和国外的悠闲完全没办法比。翟海滨说,发展空间和是否具有挑战性,是他目前选择城市的首选。
回国后,翟海滨凭借自己专业优势和能力,在南山一家国家级高科技企业任国际销售工作。“我很享受现在的工作,因为依然可以和国际接轨。”看电视会首先看英文节目,是他一直以来保留的生活习惯。
他分析说,大多数留学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的确会有一种心理预期,因为毕竟教育上的投入比较大,而且通过留学一般都具有语言上的优势,所以会先选择外企,再是国内大型企业,然后是中小型企业。
他说自己回国的时候,海归比较容易找比较好的工作,但是现在人越来越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当他周围有要回国的朋友,他会提醒别人,适当考虑一下,毕竟国内的好工作不那么好找了,国外的环境很不错,因此对于回国要慎重考虑。
国外太悠闲,年轻时还是要在国内
1和别人没有两样啊,只是我的一段经历而已,虽然它会改变一些我对世界的看法,比如我老了会去国外定居,而不是像没出去过的人,会觉得出国定居很遥远很困难。
2深圳人太多,节奏也快。希望它的环境能好一点,空气质量啊,能有所改善。毕竟生活环境很重要。
3长远规划来说,可能会去别的城市,比如上海会很不错,因为都说它十几年之后会超过香港,我认为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有机会的话。但是以后退休的时候,还是想回澳洲,那里环境好,生活悠闲,是个退休养老的好地方。但是年轻的时候,还是喜欢国内的挑战性和有上升空间的地方。
C 人物为什么回深圳?掷飞镖决定
Elizabeth,22岁,跨股票、旅游等多行业,留学新加坡等亚洲多个国家,学历保密
Elizabeth是个美女,她在新加坡学的是旅游管理专业。天性浪漫希望自由的她,回国后选择到深圳工作的原因非常具有戏剧性:深圳是她对着中国地图扔飞镖扔中的。当时她有北京、上海、西藏、深圳等好多城市备选,结果一个飞镖就让她决定来到了深圳。她说,喜欢深圳,因为深圳的气候比较暖和,不像内地的家乡“天热热死,天冷冷死”。
Elizabeth从小就受到了父母西方化的教育,有了留学的经历后加深了她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也改变了她对于人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我喜欢一直流浪”,外国人注重生活本质,重视人生体验的态度,令她很欣赏,所以当她回到国内,看到之前的同学在同一个地方固定地生活,她做不到。她说不准自己下个月、下一年会在哪里。
这种悖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想法,令E lizabeth吃了苦头。今年6月份,她工作的美容院因为她的业绩不佳,将她辞退。目前她从事的是股票行业。Elizabeth说,国外的法则和国内的还是有挺大区别,比如西方人说话会直来直去,不会有那么多的弯弯角角,而国内则不同。她觉得没有必要,也不愿意把人与人相处的法则想得那么复杂,“只要做好自己就好”,即便别人不喜欢,她也没有办法。
深圳和我,都是彼此的过客
1和其他人没什么区别吧。只是思想、看法会不一样,出过国的人,为自己考虑会多一些,比如国外25岁以上的年轻人,不存钱收入都拿来买奢侈品,这在国内是无法想象的。
2不太可能吧?深圳为什么要改变自己来适应我,深圳和我,都是彼此的过客。我也许过了几个月就不在这里了。说不好去什么地方,喜欢哪里就去哪里。深圳很直白,也很实际,有能力就能上,其实还是比较不错的。
3不会的,下一步我想去欧洲,国内的话我也不会一直呆在深圳,会闷。我从小的思想就很西化,人生体验很重要。我比较喜欢流浪的感觉。 (王莹 刘凡 实习生孙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