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儿童阅读分级不能照搬外国标准
7月26日,“接力儿童分级阅读研究中心”公布了该中心“儿童心智发展与分级阅读建议”,并对国内市场上的200种优秀儿童读物按0—3岁、4—6岁、7—8岁、9—10岁、11—12岁等五个年龄段进行了分级。此前,广东“南方分级阅读中心”也已经开始出版分级阅读产品并制定了分级阅读标准,率先在广东省推广。但是,很多参与标准制定和图书分级的专家学者同时表示,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适合中国儿童特点的分级阅读标准尚需时日。
目前,在西方国家已经有一些较为成熟的分级阅读方法,这些能不能移植到国内呢?“国外一些分级阅读体系所使用的思考方式和分析视角值得我们借鉴,但是中国儿童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西方的分级方法很难照搬。”王泉根教授的意见代表了专家们的一致观点。
对此,王林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英语国家,通行一种简便有趣的“五根手指法”——把选来的图书随手翻到一页,让孩子把不认识的字用指头按住,如果在一页中孩子的5根手指头不够用,就说明这本书超出了孩子的阅读能力。“但是,英文是拼写文字,而汉字兼具表音和表意的功能,中国孩子在拥有了一定文字和常识积累后,能猜读、跳读,而不影响对整篇文章内容的理解。有很多诸如此类的中国特点,是在制定中国儿童的分级阅读标准时必须考虑到的。”
王林认为,阅读分级要考虑“人”、“书”和“环境”三方面内容。“人”的因素包括孩子的年龄、性别、阅读基础、理解能力、是否有成人协助、是否有阅读障碍等;“书”的因素包括篇幅、生字、词汇难度、情节难度、主题深浅、图书类别、是否有拼音、引进图书的翻译质量等;而“环境”因素则包括家长、老师对阅读的理解与引导,孩子接触图书的频率等。这些都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更是错综复杂。比如,几岁的孩子能阅读多长的作品?我们编辑教材的原则是孩子每增长一个年级,阅读字数增加100字,但这样的做法是否科学,还缺少有力的数据支持。”王林说,“事实上,我们发现,短文不一定容易被孩子理解。《丑小鸭》翻译成中文后有6000多字,孩子理解起来很顺畅,当我们在课本中将其压缩到400多字时,孩子们反而不太容易理解了。”
周合表示,“阅读分级考虑的是大众而不是小众,面对的全中国的孩子,他们可能来自发达地区,也可能来自欠发达地区甚至是贫困地区,这为分级带来了难度。同时,分级还应尽量避免出版人、学者的专业偏好,多了解来自孩子们的心声。”
“分级阅读需要包括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儿童文学、儿童编辑出版、儿童阅读推广、儿童图书馆、儿童图书营销等多学科专业和行业的专家共同参与,需要真心实意献身儿童阅读事业的有心人、志愿者。分级阅读实际上是一种开放性的阅读指导,有相当大的难度。也正因为如此,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创建。”王泉根说。(邢宇皓)
链接
分级阅读内容选择的“南方”标准
今年6月4日,由南方分级阅读中心研发、专为少年儿童课外阅读提供科学指导的《儿童青少年分级阅读内容选择标准》和《儿童青少年分级阅读水平评价标准》通过了国家版权中心的审核。由此,这套“儿童青少年课外阅读分级标准”成为了国内分级阅读的首套标准。该标准的基本理念是让孩子学会阅读,培养孩子获得阅读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南方分级阅读中心的这套《儿童青少年分级阅读内容选择标准》,将儿童青少年的阅读分为四个学段:第一学段是小学1—2年级,以阅读具体形象的图书为主,引导孩子们爱上阅读;第二学段是3—4年级,将逐步增加文字阅读数量,扩展阅读范围,让孩子们学会阅读,形成阅读习惯;第三学段是小学5—6年级,要增加不同体裁的读物,拓展孩子的思维空间,形成个人的阅读倾向;最后一个学段是7—9年级,即初中阶段,要在这一阶段形成自己的阅读个性。
——摘自《政府倡导社会支持媒体推动机构运作——分级阅读的“南方”先锋》,《中华读书报》2009年6月10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