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大陆的作家与写实主义创作已挥别多年的时候,旅居海外20年的张翎却在用最为传统的考证和写作方式讲故事
在《非诚勿扰》不可思议地揽获超过3亿4千万票房之后,冯小刚的下一部电影《唐山大地震》已于7月初正式开机,在发布会上,导演更是放下豪言,希望电影能卖5亿。
除了自己的“御用”搭档王朔、刘震云等,冯小刚电影的原著一般来自不大出名的作品。如上一部《非诚勿扰》,改编自台湾作家陈玉慧的《征婚故事》;《集结号》来自海军退伍老兵杨金远的《官司》。
这一次,被导演看中的作家是一名来自境外的中文作家。它改编自旅加华裔女作家张翎的小说《余震》。
作为海外华人作家中的一员,已年过50的张翎借助《余震》的改编,从文学圈内开始向大众扩散,逐渐被关注。
别人没有这样写唐山地震
《余震》的创作灵感,来自张翎的一次“意外”。
2006年7月末的一天,一场突来的暴雨让北京地下排水系统几近瘫痪。
正要从北京赴加拿大的张翎,车子在一片河泽中突围赶到机场后,才得知飞往多伦多的航班推迟了9小时。百无聊赖的她开始在机场书店闲逛。那段时期,这个平时充满成功学书籍的书店里突然摆满了关于“唐山大地震”的各种回忆录。张翎猛然想起,这天是7月28日,刚好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祭日。
仿佛冥冥之中的相遇,已经从事写作近10年的她,决定写一部有关唐山大地震的小说。
在已完成的小说《余震》中,主人公王小灯是一名旅居加拿大的华人作家,常年因严重焦虑失眠,多次企图自杀。她来到了一家心理诊所。在医师的引导下,她学习哭泣与倾诉,尝试与30年前地震的那一天遭遇。所有的惨痛经历在漫长幽深的记忆隧道中复活,她开始直视将她击倒的命运——在地震中,王小灯与弟弟一起被掩埋在废墟下,一根梁柱如同命运的天平般悬置在二人头顶,撬起一端,另一端的人就会被永埋地下。王小灯透过瓦砾听到自己的妈妈向施救者表示她的选择是弟弟……但是她却活了下来,虽然众人都以为她早已不在人世。从此,命运开始了对于她的放逐——被收养的生活、成长、上大学、出国……可那一天的伤痛却更加刻骨,直到崩溃。
“我终于推开了那扇窗。”在小说的结尾,张翎给了王小灯一个温暖的转机。张翎在加拿大找来各种唐山大地震的文献,她才发现,自己当年居于温州小城时听到的关于地震的信息,全部都是过滤后干瘪的伤亡数字和空泛的口号。而事后,对于孤儿的记述,也永远缺乏血肉,这些经历了厄运的孩子总是被一些句子概括一生——“某某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某某成为技术骨干”。曾经难以想象的伤痛似乎从未在他们身上心里留下任何痕迹。
张翎对这些冷酷的句子充满了反叛。
“我想写的是,有的时候苦难可以把人打倒,永远让人站不起来。”张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并不是所有苦难都能成就一个人。它也可以摧毁一个人。”
于是,张翎开始着力于一个人内心和精神上的余震,以及他们从未消失过的颤抖和内部无法愈合的创口。
写作之初,有文学杂志的朋友劝她,“关于唐山大地震的文字太多,不要写了。”张翎拒绝了。她觉得能写出与已有回忆录不同的东西。《人民文学》副主编李敬泽评价说,“《余震》几乎是仅有的一部‘这样’写唐山大地震的小说。这么百感交集的经验和大事件,国内作家竟然没怎么涉及,需要一个旅居加拿大的作家去写。”
为“猪仔华工”书写文本
其实,《余震》是张翎写作中的一次异数。在她的写作脉络中,更多的作品围绕着是一个人,或一个家族跨越大洋之后的生活,由此牵连出的人物命运和背后更为深厚的历史背景。
《余震》属于张翎中后期的作品。她从1997年开始写作,那是她到达加拿大的第十个年头。她早期的长篇如今被作家自己归纳为“江南系列”,一般都是根植于家乡温州和南方的故事,主人公从小城来到加拿大,身后的家族和历史的记忆与加拿大的现实生活相互缠绕冲撞。那段时期,她写了《望月》《交错的彼岸》和《邮购新娘》。
1997年之前,张翎不写作。
在加拿大之初的10年,她到处奔波,只为生计,就像她后来小说中的某些人物那样。那段日子和大多数“庸俗的中国人”在国外的奋斗史没有两样:1986年,张翎因为自己的性格与国内的人情氛围格格不入,她离开北京稳定的部委机关,远赴加拿大。凭借曾经的英文专业她开始重新学习新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