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缘何对一个出土文物并不算“重量级”的发掘如此重视
数十座古墓葬古窑址能否提供明代之前济南城的规模全图
最近,大观园东侧魏家庄片区工地在考古发掘中发现古墓葬的消息成为济南的热点新闻,《济南日报》记者在进行了深入采访和调查之后,发现正如济南市考古研究所专业人员所指出的,此前的很多报道不甚准确,而这让考古人员颇感头痛,因为考古是一项严肃而科学的专业工作,不能有一点马虎,更不能凭外行人想当然的主观臆断,否则将产生很大的负面效果。8月5日上午,在征得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的同意后,记者终于又获得独家采访的机会,得到了大量第一手准确资料和一系列初步的考古结论。
7月下旬,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进入魏家庄片区施工工地,正式开始抢救性考古发掘。而对于这个区域的考古价值,市考古研究所事实上从去年就开始关注并进行早期调查了。
为什么这么早就注意到这片区域呢?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说,魏家庄片区是济南第一批六大地下文物保护区及范围之一,具体范围为东至顺河街,南至经四路、麟祥街,西至纬二路,北至经二路。在此片区西侧的大观园以前就曾出土过汉代墓葬,所以从考古学上推测,与其相邻的魏家庄片区也应该有大量古代墓葬,而此次考古发掘验证了这一判断。对于这个区域的发掘,主要不是看出土文物的多少和珍贵程度,关键在于它是研究济南城市形成、发展、变迁的重要物证,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已发掘的20多座古墓,上至汉唐下到宋元,时代跨度很大,说明此区域曾是济南周边具有相当长历史的墓地
7月20日,第一件文物——— 宋代陶瓷枕出土,预示着魏家庄片区的考古发掘开始进入收获阶段。
记者在考古发掘开始后不久进入现场,看到了已经清理出来的20多座古墓。据正在现场的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技术人员郭俊峰介绍,这个区域已经探知的古墓约40座,已发掘的有20多座,上到汉唐,下到宋元,时间跨度很大,这说明此区域是具有相当长历史传承的墓地。另外发现的10座古窑遗址,也正在清理和研究中。
由于天气炎热,工作人员挥汗如雨,紧张而细致地进行着发掘。考古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考古人员在发掘中只能暴露在烈日下。更麻烦的是济南最近下雨频繁,雨后的工地一片泥沼。要先把淤泥清理干净,才能继续发掘,而清理淤泥是一件更累人的活。这两种天气恰恰都让此次考古发掘赶上了,但就是这样,考古人员却毫无怨言,依然兢兢业业地工作着。
记者在现场看到,很多古墓的面积并不大,最深的距离地面有3米多,大多数土层很浅,这在以前的类似考古中是不多见的。多数古窑遗址的体量也不大。据介绍,只有几座窑址里出土了碎陶瓷片,没有完整器,所以还不能断定这些窑是用来烧制什么的。
李铭通过现场观察和研究初步认为,这些古墓的土层太浅,不符合汉代或唐、宋、元等时期古墓的埋藏规律,而这些古窑遗址穿插其中,年代虽然还不能完全确定,但从形制等方面看,应该晚于汉代,那么烧窑需要大量的土,是不是古墓上面的土层被取走烧窑了呢?这样的可能性很大。因为这个区域自明代初期开始形成村落,而这些古墓并没有遭到破坏,说明当时人们是在古墓之上的土层建村盖屋的,之后历代相传。而这些古窑址又应早于明代,从出土的陶瓷碎片分析,大概是宋、元时期的,主要烧制陶器,所以可以初步推断古窑就近取土的可能性很大。
对于古窑遗址,李铭认为还有更大的研究价值,那就是这种窑一般都和城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陶器主要是供给城镇居民使用的,这也就说明在汉代济南地区就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城镇。而这正是此次考古发掘最为重要、最需要深入研究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