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系列教材(小学部分)是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委托北京华文学院 (原中国语言文化学校)为海外华侨、华人学生学习汉语而编写的,供海外全日制华文学校小学一至六年级使用,也可供其他学制的学校选用。《汉语》首次出版于1998年10月,近10年来,被世界数十个国家的华文学校广泛使用,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华文教材。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的使用者———广大海外华文师生反映,原教材的一些知识、体例、结构已经不再适用,需进行调整和修订。在这个背景下,2005年起,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委托北京华文学院,对《汉语》系列教材(全套36册)进行重新修订,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海外华文教学的需求。
一 、《汉语》系列教材修订版的基本组成
《汉语》系列教材修订版分为课本、练习册和教师手册三个组成部分。
《汉语·课本》是系列教材中的主体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练习册和教师手册的编写依据。
课本共12册,每册15课,每5课为一个教学单元,共计180课,供全日制华文学校1至6年级使用。计划每学年完成2册。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我们将12册课本划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
第一册至第四册对应小学一、二年级。这时期的小学生处在低幼年级,课本以功能为纲,设计情景,为学生营造交际环境,这一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要求掌握日常生活交际用语,能正确地认读和书写汉字,逐步培养起学习汉语的兴趣。
第五册至第八册,对应小学三、四年级。课本在编排上逐步过渡到以结构为主,用生活的真实语句,呈现汉语中较为复杂的句式和语言点,让学生通过掌握这些句子,来用汉语正确地表达思想。
第九册至第十二册,对应五、六年级。学生在高年级时,可以掌握比较复杂的句式和语言点,并通过掌握语言去了解更多信息,有一定的课外阅读能力,能流利地表达思想。在写作方面,要求学生从句子到段落,逐渐完成命题作文。
课本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也根据以上三个阶段的不同目标进行了阶梯式设计,以保证课本编排能体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习得顺序。
二 、《汉语》修订版对原教材的保留和优化
原教材以结构为主线,参照当时国内外语教学的基本编写思路,开篇学习一个语法点:是。这是爸爸。那是妈妈。他是弟弟。她是妹妹。原教材注重语言点教学,强调语法概念的完整性。修订版考虑到语言学习的交际性目的,用句子来展现语言的真实面貌,采用了功能与结构相结合的编排方法,将语言点融入句子中。修订版第一册第一课,学生第一天接触汉语的时候,教给学生一些日常生活用语、礼貌用语:“你好!”“谢谢!”“不客气!”“再见!”这样做使学生能迅速进入交际环境,迅速掌握交际的语言,达到用学到的汉语与人交际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开口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地创造交际情景,修订版强化了原教材中的主线人物,以主人公——华裔小学生“王小华”为中心,引出他周围的人物,向学生们呈现了一个个华人家庭的生活和学习场景。随着人物之间的交流需要,对话相应展开,在充分调动了学习的兴趣之后,慢慢融入汉语的结构,创造更多的交际可能。
原教材从字词教学入手,用词汇扩展成句子,进而组成篇章。修订版采用“句本位”的教学思想,即:用真实的语料,使学生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形成对语言的整体印象,提高交际效率。学生通过掌握真实的语料——句子,反复诵读,形成语感,也起到示范和模仿作用。课文则是这些句子的组合和运用。
原版是干净清晰的语言教学课本。华文教育要求的是语文并进。
语言是承载了文化的语言,文化必然蕴涵在语言中。华文教育是针对族裔子弟实施的民族母语和民族文化教育,从华文教育强调文化传承的学科性质看,华语教材在内容和方法上,都必须融合民族文化教学的要求。华语教材要突出民族母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语言教学特点,同时要体现母语教学不同于外语教学的文化特色。考虑到华语教学的特点,即民族母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特点,我们有意加大了文化的力度。在课文中添加了各种中华文化的内容,如成语、俗语、历史、地理、文化遗产、名胜古迹、绘画、书法、工艺美术等。在课文内容、文化知识点、阅读篇目及各种教学游戏中,尽量从中华文化宝库中取材。
为了使文化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教材,既能突出文化内容的地位,又不干扰语言教学,我们对课本的体例结构进行了重新调整,以“板块”为基本单位,设计了不同板块的教学功能:
“学句子”、“读课文”、“记生词”等栏目为语言教学板块,而“玩游戏”、“长知识”、“学文化”等栏目,是文化兴趣板块。在文化兴趣板块的呈现形式上,尽量采用符合少儿心理特点的形式,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帮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活跃气氛,调节课堂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