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汉语》修订版对识字问题的解决方案
识字教学是华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就语言学习来说,一般的顺序是“听说领先,读写跟进”。与其它拼音文字不同的是,汉字学习一直是汉语学习中的难点。一些教材在编写时,采取了有意回避汉字的态度。而华文教育的观点认为,汉字不仅是汉语的载体、中华文化的载体,其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华文教学不仅不能回避汉字教学,更应该把汉字教学作为华文教学的精髓之一。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法做到真正的“语、文并进”是华文教学中不争的现实。汉字教学无法与口语教学过程实现完全的对应,而是有其独特的规律和顺序。如何在教材中体现汉字教学的规律,同时又不干扰语言教学的进度,是《汉语》修订版努力探讨的内容。
在修订版中,隐含着一条相对完整的汉字教学线索。从这条线索中,可以反映出该套教材汉字教学方法上的改进。
汉字是表意文字,按照汉字的结构特点,《汉语》修订版采取 “笔画——部件——整字”的顺序,展开汉字教学。第一册至第四册,有一个独立的栏目:“写汉字”。在这个栏目中,从直笔到曲笔再到折笔,呈现了36个汉字基本笔画。选择例字时以本课出现的汉字为主。
为了学生书写方便,《汉语·练习册》里继续保留了汉字笔顺示范,并留出适当的位置供学生练习。但是在笔顺拆分时,修订版教材改变了传统的一笔一划示范笔顺的方法,采用“部件拆分法”。
目前国内对汉字“部件”的理解上存在一些分歧。主要有:一是单笔画是否属于部件。有观点认为单笔画也可作为部件:“有的笔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部件,这时笔画和部件所指相同。最明显的是‘一’和‘乙’。这两个字都是由单部件构成的独体字,‘一’和‘乙’是部件,也是笔画。除了‘一’和‘乙’之外,处于分离状态的横、竖、撇、折,也单独构成部件。”“从现代汉字字形的实际出发,把在字形中占有相对独立地位的单一笔画也定为可以切分的部件,不妨称之为‘单笔部件’。”然而,也有人认为“部件是构成合体字的最小笔画结构单位,其下限必须大于基本笔画,上限小于复合偏旁。”
二是部件是否有层次性。很多学者认为部件有不同的层级,“部件是对汉字进行一次或多次分解后得到的基本结构单位。”但也有学者认为部件的“上限小于复合偏旁”,这样就把小于整字的部件组合排除在外。
三是部件是否独立成字。有学者认为应当是成字的。但大多数学者认为部件中除了成字的部件外,还应当包括大量非成字的部件。
综合以上意见,我们认为,“从其存在的形式看,汉字的部件应当是一个独立的书写单位,是相对独立的笔画结构块,一般来说,它应当大于基本笔画,即由两个以上(含两笔)笔画组合而成;从其功能上看,部件具有组配汉字的能力,但并不一定都具有音、义,成字的部件固然有音义,一些不成字的部件,包括特殊部件(构字率是1的部件)则可能不具有音、义,如‘临’字的右下角,‘所’字的左偏旁,‘伞’字的下半部分等等……;从部件切分的方式来看,存在着平面切分和层次切分两种情况:平面切分指一次切分出基础部件,层次切分指逐层切分,最后得到基础部件。”依照这个原则,练习册笔顺示范的每个汉字被拆分为不多于8个部件,使学生在临写时形成对汉字的相对稳固、整体的印象。
进入中年级,在课本中汉字板块的展示以整字的形态出现,同时注重形近字、同音字的比较。
在高年级,汉字书写与写作紧密结合,写作的过程同时也成为汉字书写的强化与延伸。
从认知顺序上看,《汉语》修订版在低年级阶段降低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从识别、认读开始,逐渐过渡到记忆、书写。
传统的汉字教学目标,往往以国内小学教育为参照,要求“语、文”的绝对并进,却忽视了海外儿童学习华语是“民族母语”,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母语这一特点,在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时,应参照第二语言学习的规律。学生和家长都觉得汉语“难学”、“难写”,费很大力气学习了几个汉字,只要一放下,立刻就忘光了。而很多家长和老师习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一遍一遍抄写、默写大量生字,错了还要罚写……久而久之,学生的挫折感不断加深,对写汉字的畏难情绪增加,继而影响到对汉语学习丧失兴趣和信心。很多海外的华文教师反映,现在华文学校的生源流失很大,与汉字的教学目标定得过高有很大关系。
鉴于此,修订版教材在教师手册上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明确提出了不同阶段汉字教学的不同目标。低幼年级认读为主,适量书写;中高年级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书写。
从形式上看,修订版教材尽量选取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式,如汉字游戏、图形展示、汉字故事等。
内容和形式的改变,体现了教学法的转换。修订版教材在汉字教学的处理上,改变了传统汉字教学“学什么内容就写什么汉字”的局面,一方面体现了汉字的习得规律,另一方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把学生重新吸引回汉语的课堂。(北京华文学院/康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