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郎与织女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伴随之的“七夕文化”也在中国各地大放光彩。其中较知名的有——
西安市长安区的“七夕文化节”,其缘由是在该区斗门镇南沣村,保存有两千多年前的牛郎、织女两尊石刻,当地群众称为“石爷”、“石婆”,并建有石婆石爷庙。千百年来,四方民众一直祭祀、供奉,形成了独有的牛郎织女祭祀和七夕文化传统。
山东沂源被称为“牛郎织女”传说最重要的传承地,在沂源,有一条沂河穿过,沂河与“银河”的谐音,且在沂河右岸燕崖下有织女洞,左岸又有牛郎官庄隔河相望。据当地有关人士考证,早在唐代,沂源县境内就修建了织女洞和牛郎庙。
河南南阳的溧乡詹庄村被称为“牛郎织女故乡”。除了当地“牛郎庄”庄名外,最重要的证据就是曾在村里的一座古墓中挖掘出一块汉代的石碑,石碑上刻有牛郎织女的图案。距牛郎庄不到2公里的史洼村,又被当地人称为“织女村”。千百年来,史洼村姑娘不嫁牛郎庄已成为当地民俗。
河北邢台市的“中国七夕爱情文化之乡”。邢台市东部的天河山附近很多村庄都以牛郎织女故事命名。一些民俗专家考证后认为,天河山生态旅游区有“天河梁”、“老牛岩”、“牛郎庄”、“织山峰”、“鹊桥”等大量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和人文遗迹,极有可能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原生地。
此外,还有江西新余的仙人湖、江苏太仓“牛郎织女传说之城”以及湖南桂东县“中国情人节的起源地”等。
在中国这些地方举办的“七夕文化”活动中,常常会有一些日本游客和专家的身影,他们都是特地赶到中国来参加的。他们为什么会对中国的“七夕文化”感兴趣呢?这是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日本同样流传很广,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日本古书《万叶集》中就有“牛郎织女相会在天河”的记叙。在日本,许多地方也有与“牛郎织女”传说相关的地貌、风物和习俗,并建有“七夕神庙”,以及“民间七夕文化研究会”。日本的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举办与“七夕文化”有关的节日,比如福岗的小钧市,早在几十年前,市政府就花了三千万日元在市广场竖起了一个“牛郎织女相会在天河”的市标,并且每年都要举办为期几天的“星节”,组织民间祭祀活动。日本小钧市举办“星节”的缘由是,小钧市是“牛郎织女”传说在日本的起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