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中国学生”喜回“老家”学汉语

2005年7月8日

    
    文/李新烽
    

hwjy1.jpg

 姆瓦玛卡(左)与马林迪市市长姆拉穆巴


    刚一见到笔者,她就认了出来,微笑着用刚刚学来的汉语“您好”与笔者打招呼。与两年前相比,她消瘦了,平添了几分秀丽。她就是郑和船队水手的后裔、来自肯尼亚的“中国学生”姆瓦玛卡·沙里夫。
    
    2002年3月,笔者在肯尼亚帕泰岛采访时,得知岛上有个名叫姆瓦玛卡·沙里夫的“中国学生”在外就读。2003年5月,笔者专程来到姆瓦玛卡就读的拉木女子中学,当时她正在积极备战高考。为使她能够安心学习,不受学费困扰,笔者当即向她捐赠了1万肯尼亚先令(1美元约合80先令)。由于种种原因,她未能直接升入大学学习。或许是笔者的捐赠使她感到了“祖国”的温暖,她鼓足勇气向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写信,表达自己作为中国人后裔,希望赴中国上大学深造的强烈愿望。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郭崇立迅速将这一情况报回国内,中国教育部为姆瓦玛卡特批了公费留学名额,资助她来华上大学。
    
    今年3月,正在肯尼亚访问的“凤凰号”记者和江苏省太仓市领导从郭大使那儿闻知有关姆瓦玛卡的情况。这次,姆瓦玛卡与马林迪市市长姆拉穆巴就是应邀前来参加第三届中国太仓郑和航海节的。
    
    姆瓦玛卡说,从上海一下飞机,“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中国比我想象的更大更好。7月3日,姆瓦玛卡应邀出席了南京电视台拍摄的8集电视片《郑和下西洋》的首映式。
    
    从肯尼亚来到中国,姆瓦玛卡就像“跳龙门”一样,一下子变成了“明星”。5日,太仓市特意为她打出欢迎标语。太仓郑和纪念馆39岁的讲解员周绵玉是周闻的后裔,周闻曾随郑和六下西洋。周绵玉表示十分愿意认姆瓦玛卡这个异国“姐妹”,她说“我们都是郑和船队水手的后裔,这是600年的缘分。”姆瓦玛卡也期待着与周绵玉相见。
    
    姆瓦玛卡给自己取了一个“郑华”的中文名,表明自己是郑和船队水手的后裔和热爱中华的情感。今年9月,姆瓦玛卡将再次来华,先学习一年汉语,然后进入大学学习中医,实现自己救死扶伤、承继中医的理想。就在姆瓦玛卡在华寻根期间,中国太仓市与肯尼亚的马林迪市又宣布结为友好城市。一段“姐妹情”,一曲“友好歌”,续写着郑和下西洋的佳话,谱写着中非传统友谊的新篇章。(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学生”喜回“老家”学汉语 (7-8)
·“汉语热”在厦大留学生中升温 (7-8)
·广西首次向泰国清迈输送华文老师 (7-8)
·上海“汉院”招收汉语“门外汉” (7-8)
·满足海外读华文需求 《读者》拓海外市场 (7-8)
更多...
 
·不是输掉了汉语,而是输给了考试 
·中日合作建立“立命馆孔子学院” 
·面对母语,大学生缘何成“老外”? 
·说说“汉语热” 
·世界汉语大会今年7月在北京举行 
更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