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桥”比赛选手用汉语讲述中国故事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向往着同一个古老神秘的国度--中国;他们肤色不同,文化迥异,却使用着同一种古老神秘的语言——汉语。前来北京参加第四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决赛的95名世界各地选手,7月13日用汉语讲述了他们的“中国故事”。 哥哥推荐我学汉语 就读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的伊万诺夫·德米特里有一个中文名字“季马”,“我很多朋友说,你再好好学习汉语,把名字改成马季就好了,那可是中国著名的相声演员。”这位24岁的小伙儿刚坐下,就开起了玩笑。 季马说,他选择汉语是受了哥哥的影响。“我哥哥虽然不懂汉语,但他练过武术,对中国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我考上国际关系专业后,哥哥推荐我第一外语选中文,他说,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而且现在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也越来越稳定。” 对于当初的选择,季马一直非常高兴,“一点也不遗憾,汉语是很神秘的古老语言,我很喜欢汉字。”“只是我还有许多专业课程,有限的时间只能以学语言为主,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 季马喜欢中国电影,不仅看过《卧虎藏龙》等古装影片,更热衷于《洗澡》、《手机》这类描写现代真实故事的影片。“平凡生活中父子间的亲情,邻里间的友情都非常感人。” 季马说,白俄罗斯全国有1000万人口,至少有一所中学开设了中文课。他们大学的东方语言教研室新设立了中文专业,除语言外,还学习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古代汉语、中国外交等课程。“他们很幸福。”季马不无羡慕地说。 九寨沟是我美丽的中国梦 眼前的大男孩一头卷曲的头发,浅灰色的眼珠配上长长的睫毛,一副典型的欧洲人面孔。这个名叫保罗的意大利男孩是威尼斯大学中文系的4年级学生,他的汉语情结源于一个梦。 “小的时候,我梦想有一天能去看看中国的长城。长大后,通过书本、电视节目,我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 保罗说,意大利的一家报纸最近报道,今年意大利开始学习中文的人特别多,人们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快,学中文容易找工作。“像威尼斯大学中文系,我1年级的时候只有100个学生,今年就增加到了200个。” 保罗2004年曾到大连外国语大学短期留学,结识了不少中国朋友。“中国人热情、好客,乐于帮助老外。”他认识的一个中国朋友在大连开了一家川菜馆,“我去过好几次,但我受不了四川菜的辣味,还是京酱肉丝比较合胃口。”他俏皮地笑了笑。 在这次“汉语桥”决赛中,保罗演讲的主题和九寨沟有关,并将在随后的才艺表演中献上歌曲《神奇的九寨》。“我还没去过,九寨沟是我的一个中国梦。” 我愿做21世纪的亲善大使 位于日本南部九州地区的长崎县和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长崎有中华街,有孔庙,农历春节期间长崎会举办灯节,7月份有纪念屈原的赛龙舟活动,民族英雄郑成功就出生在长崎县平户市。无怪乎,生于斯,长于斯的那须加奈子如此迷恋中国文化。 那须就读的长崎纯心大学每年有一个到北京留学的名额,“我竞争了3年才如愿以偿。北京古老和现代和谐共存的地方很多,比如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有中国传统的飞檐,这在日本找不到,我很感兴趣。” 那须的中文老师马越彬子每年都领学生来中国短期留学,她说,如果学生愿意,我就带他们到抗战纪念馆去看一看,告诉学生历史是这样的。 那须说,今年4月份的事,日本媒体太极端了。“北京很安全,日中关系还是很正常,中国人态度非常友好,看到有人在电视上讲中国是那样可怕,我很生气。” 那须现在是心理学专业大四的学生,她说希望找一份能用上汉语的工作。“在日本,日本人现在只能通过电视了解中国,我想做21世纪一名小小的亲善大使,把我热爱的家乡长崎介绍给中国朋友,同时告诉日本人真实的中国和中国人。” 第四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决赛于13日-15日在北京举行,选手们将用汉语表达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汉语桥”自2002年起已连续举办3届,决赛人数从第一届的49人,上升到本届比赛的95人。(来源/新华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