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法国汉语热理性发展

2005年7月20日

    
    华声报讯:法国中学还没有放暑假,有关下学期开设新“外语课”——汉语教学的“紧急通知”就已经出现在不少学校的网站上,让学生们有考虑和选择的时间。随着中国热在法国不断升温,汉语热在法国逐步由表及里走向深入,并呈现出学生年龄下降和学习目的由欣赏转为实用的趋势。
    
    据新华社消息,法国目前有13所大学的外语系开设汉语专业,其中5所大学设有硕士点,两所大学有博士点。开设中文课程的大学更有100多所。巴黎东方语言学院有2000多名学生,中文系成为该院的第一大系。汉语也成为法国中学教育中发展最快的外语,150多所中学开设了汉语课,开设汉语课的小学更多,学习汉语的中小学生人数超过1万人。
    
    位于巴黎市中心地带的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办有汉语班,13个班的招生总是满员,外加两个书画班。来上课的学生年龄从8岁到60多岁,他们中有的是学生,有的是律师、医生、企业家、商人或演员。汉语教育也是连接海外华侨和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内在纽带,许多法国的华人华侨把孩子送到侨社开设的儿童汉语班学习。
    
    法国设有7个汉语水平考试(HSK)的考点,其中之一远在海外省留尼旺岛。在西方国家中,法国参加汉语考试的考生人数最多,可以达到近700人。据法国教育部教学司负责人让-保罗德戈德马尔介绍,在其它“外语”语种的学生都在减少的情况下,学习汉语的学生人数始终呈上升趋势,目前汉语在法国的“外语”中名列第6位,估计不出几年,汉语将紧随英语、德语、意大利语和俄语后成为第五大外语。
    
    法国人踊跃学习汉语已经不是新现象,汉语热的主因是“中国热”。中国历史文化悠久,一些法国人对中华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中法互办文化年无疑对法国人学习汉语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汉语热的形成添柴加温。
    
    此外,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日趋重要。加上经济高速发展,在华外国企业大量增加,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潜力有目共睹。
    
    法国的汉语热发展日趋理性化,形成两个特点:一是由表及里,从欣赏转为实用;二是青少年成为汉语学习的主力。法国教育部汉语专业总督学白乐桑先生介绍说,原来学习汉语的法国人大多出于以下原因:热爱中国、喜欢中国诗词字画、对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非常向往,到过中国并希望有机会再去。他说:“我本人就是一个例子。1973年我到中国学习,完全凭兴趣,也不知道学了汉语能有什么用处。今天不同了,汉语已成为一门绝对实用的语言。因此,许多中学校长应学生和家长的要求向法国教育部提出开设汉语课的要求。”
    
    中国乃至亚洲讲汉语的国家和地区的巨大市场和经济发展前景,使得汉语水平成为法国就业市场招聘人才的重要尺度。汉语已经从书斋走入社会,其使用价值不断提高。在白乐桑看来:“中国影响的日益扩大,使包括法国在内的世界各地都兴起学习汉语的热潮。汉语不仅具有一种语言和文化的魅力,也代表了华文世界的经济实力,懂中文成为法国青年就业的一张王牌,是一种被社会认可的技能。”
    
    法国总统希拉克鼓励法国年轻人学习汉语。他指出,要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需要从学习汉语入手。如今,汉语已经成为法国年轻人的“热门外语”,参加巴黎文化中心汉语班学习的35岁以下学员已经达到总人数的34%。不少法国年轻人以会讲中国话为荣,中国园林和中国画风也成为不少年轻人追求的时髦。
    
    继今年春节成功举办“汉语之夜”活动后,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汉语学员将在7月25日再次举办“汉语联欢会”,用他们所学到的中文表演节目,获得优胜的3位学员将获得文化部资助,参加汉语夏令营,到中国旅游和进修。
    
    汉法双语人才日益抢手,汉语刊物、读物和音像制品不断出现,法国在华企业的成功运作,激励着更多的法国年轻人选择学习汉语,选择把与中国有关的内容作为专业研究方向,选择到中国去创业、去谋求发展。
    

 

 
·汉字,寻根问祖到中原 (7-20)
·海外2500余所大学3000多万人学汉语 (7-20)
·美国中文教育热持续升温 (7-20)
·法国汉语热理性发展 (7-20)
·泰国华文教育方兴未艾 (7-20)
更多...
 
·“中国巴蜀文化行”活动在北京揭幕 
·“汉语桥”比赛选手用汉语讲述中国故事 
·不是输掉了汉语,而是输给了考试 
·中日合作建立“立命馆孔子学院” 
·面对母语,大学生缘何成“老外”? 
更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