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德国:学好汉语去中国瞧一瞧

2005年7月21日

    
    文/严建卫
    
    R·女士是德国马普学会的一名工作人员。多年来,她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一直在慕尼黑的业余大学学习中文。笔者曾到她的班上听过一次课。到了那里才知道,像R·女士这样的“汉语痴情人”如今在德国还不是个别现象。她的班上有十几名同学,都是年过半百的“老学生”,其中有的人已坚持学习了8年之久!可以说,这些“汉语爱好者”表现出了极大热情正是近年德国“汉语热”的一个缩影。
    
    德国大学不少专业被砍,但汉语专业反而增加近年来,德国人对中国的兴趣有增无减。与之相伴的是,学习汉语的人数也在迅速增加。目前,德国有41所高等院校设置了汉语专业。在慕尼黑、波鸿、波恩等汉学专业较强的大学,学中文的学生都有好几百人。如今,德国每年有200多名学生获得奖学金前往中国学汉语,自费到中国留学的人数也十分可观。除了大学,德国有70多所文理中学也开设了汉语课。另外,全德各城市还有上百所业余大学教授中文。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需求,“汉语短训班”近年特别时兴。波鸿的语言学院、汉诺威的“汉语中心”以及柏林自由大学的汉学系都开设了不同等级的“汉语速成班”。近年来,德国因经济困难大幅削减了教育经费,大学的不少专业被砍掉,但汉语专业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曾在明斯特大学学习中文的女学生施托姆说,她刚上大学时,汉学专业的一个班只有十几名学生,没过几年,一个班就增加到了40人。美因茨大学的汉语教授古德博士告诉笔者,与10年前相比,现在德国学中文的大学生已经翻了一番,总数估计达到了4000人左右。
    
    从“学究特权”到“实用语言”
    
    在德国,汉学研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这门学科基本还是局限于对中国文献的研究,汉语教学的规模也十分有限。当年,德国人普遍认为汉语极其深奥,学习这门语言只是“学究们的特权”,一般人不可轻意问津。而今,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中文,汉语在德国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过去,德国汉语教学的内容主要是语言及文、史、哲学科,如今,不少院校把重点放在了中国当代经济、政治、法律和国情等方面。来自浙江大学、现执教于慕尼黑大学汉学系的王教授告诉笔者,以往,攻读中文专业的都是汉学系的学生,而今,不少经济、法律、政治和艺术等专业的学生也把汉语选为“副修专业”。目前,在慕尼黑大学学中文的学生中,汉学系和其他系的学生各占一半。
    
    在德国,汉语地位的另一个变化是学习汉语的群体在迅速扩大。除了大学生,如今还有不少中学生开始学习中文。目前,仅是慕尼黑市就有4所文理中学把中文作为选修课。在图林根州的施内普芬塔尔中学,中文还被当作了必修课。一位在柏林自由大学教汉语的老师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德国人想到中国去。她班里的学生来自各行各业,有医生、建筑师,还有一名笔者,他准备2008年到北京参加奥运会的报道。
    
    汉语热的原因:不仅仅为了就业
    
    关于这个问题,一位有意学中文的德国学生在网上发出的帖子说得明白:“中国的发展速度不仅一直保持在两位数,而且还将继续高速发展。谁到中国看上一眼,就会发现那里的摩天大楼能在短短几个月中拔地而起。中国,中国,现在人们到处听到的都是这个字眼……”许多德国学生承认,选学汉语主要是为了将来找一个较好的工作。如今,德国已有相当一批企业与中国有业务往来,它们愿意聘用有汉语基础及对中国有一定了解的人。据报道,目前仅是在上海工作的德国人就有8万之众。因此,汉学专业的毕业生很容易找到工作。很多老师和家长也认为,让孩子学习汉语就等于“投资未来”。
    
    另外,古老灿烂的中华文明也依然是令德国人神往、并使“汉语热”一热再热的重要动因。笔者发现,如今也有不少学中文的德国人,他们本身的工作和专业与中国并无直接联系,但他们就是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如:在德国挂牌的针灸诊所比比皆是,不少德国医生也加入到了学汉语的行列中。
    
    一位学习汉语的德国学生认为,汉语之所以在德国越来越火,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国力的迅速提高。(来源/文汇报)
    

 

 
·德国:学好汉语去中国瞧一瞧 (7-21)
·伊朗:贴上中国字,绝对时尚 (7-21)
·中国将从四方面大力推动对外汉语教学 (7-21)
·世界汉语大会开幕 李长春会见各国代表 (7-21)
·古今汉字知多少 (7-21)
更多...
 
·HSK已先后吸引40余万海外考生参考 
·海外2500余所大学3000多万人学汉语 
·美国中文教育热持续升温 
·法国汉语热理性发展 
·泰国华文教育方兴未艾 
更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