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老外眼中的中国戏剧

2005年9月21日

    
    2005亚洲当代戏剧季落下帷幕。每天去戏场看戏,对于热爱戏剧的人来说,可谓享受。更何况在秋天的上海,一周之内,11台来自6个国家9个城市的戏剧作品,对于一个热爱中国、痴迷中国戏剧的美国人,真是过足了瘾。
    
    她就是克莱丽·康赛森,她更喜欢别人叫她的中文名字康开丽。哈佛大学东亚系硕士,康奈尔大学戏剧系博士,现任美国塔夫茨大学戏剧系副教授。
    
    结缘汉语,结缘中国戏剧
    
    11岁的康开丽,第一次登上戏剧舞台,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的最后一年,一个中文老师的到来,让她开始学习汉语。进入大学,她发现与高中不同,“汉语实在太难学,但是值得去学,是非常重要、美丽的语言。”汉语的学习,使她慢慢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自觉汉语水平不高的康开丽,申请了哈佛大学东亚系继续深造。在哈佛念书期间,她来到中国,与上海的戏剧界人士接触,一句“你应该到上海戏剧学院来学习”,让她在中国呆了一年半的时间。
    
    那时正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处于一个迅速变化的时期,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戏剧作品。“所有上海的戏我都会看,很有意思。”康开丽说,“话剧不是文学,也不是电影,不是电视。”曾经有人劝她去学习电影,甚至哈佛东亚系教授也认为中国文学更重要,却没有谁关心中国话剧。但康开丽发现,中国的剧作家们“非常认真,很聪明,很有才华”。即使在当时很多人都在谈“戏剧危机”——话剧没有观众,本子也少的情况下,她一直坚信“中国戏剧会非常有出息”。
    
    “那些演员、导演、老师、包括制作人,非常了不起,作品不是世界上最好的,但是剧本好的是有的,他们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他们的幽默感,中国与国外艺术家比是有特色的。”也许这就是她执着于中国戏剧的原因吧。
    
    关于北京和上海
    
    话剧活跃于城市的舞台,在中国,话剧最活跃的地方莫过于最大的两个城市北京和上海了。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文景观,让两座城市的话剧表现出各自的特色。
    
    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康开丽的注意。她说,“这两个城市的不同是存在的,也是应该注意的。”她坦言,关心中国话剧的美国学者大多注意北京,很少有人注意上海。
    
    她认为,两个城市应该多多合作,不仅是请导演来导戏,更多的是“两个城市的演员一起上舞台表演”。“中国戏剧,还应该看上海,两个城市都要看,毕竟,主要两个戏剧学院就在这两个城市。”
    
    此外,居住在北京和上海的外国人很多,现在会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她认为,吸引他们来看戏,能让他们真正了解中国人的思想、中国现在社会的情况,通过戏剧交朋友。
    
    当然,康开丽也意识到,了解一个国家的戏剧,光看两个主要城市的戏是不够的。她开始将眼光放到北京和上海以外的地区,杭州、广州、深圳……这次戏剧季上的深圳城市剧团的《找鸟》就引起了她的很大兴趣。
    
    “中国话剧在培养年轻观众方面比美国成功”
    
    作为一个研究中国戏剧的美国教授,自然而然会将中国与美国的戏剧作比较。戏剧在美国刚开始时是有观众的,尤其是二战时期音乐剧很红。“但不知道为什么,美国人的口味变了。”康开丽说,现在的美国人更愿看电影、看电视。“他们很愿意花100块美金听音乐会、演唱会,50块看橄榄球赛,不愿花5块美金看戏。”因此在美国看话剧的观众都是老年人。
    
    康开丽说,中国话剧在培养年轻观众方面比美国成功。她认为这得益于中国有比较关注年轻观众的编导。比如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编剧喻荣军、国家话剧院导演孟京辉,他们特别关注年轻的观众,让中国年轻人来看戏。“他们把他们的努力、精神放在戏剧,让上海和北京的戏剧节变得好玩,让年轻人愿意来看”。
    
    孟京辉是导演,“他的演出方法非常快乐,非常深刻”。而喻荣军的作品贴近年轻人的生活,康开丽认为喻荣军还有潜力,将来的作品还会好。康开丽并不同意中国当代一些剧作品包括白领戏剧“思想不深刻”的看法,她认为这些作品真实反映中国现在的情况特别是年轻人的情况。
    
    康开丽认为,中国话剧缺乏好的剧本,写好剧本的人“不够多”。她说,在美国几乎每一个大学都有戏剧系。美国的学生从小学、中学就接触戏剧,到大学还能选择一个学习戏剧的专业,可以学习表演、导演、舞美、历史文学和理论等,这些对于美国培养戏剧人才非常重要。因为戏剧系很多,有各种各样如剧本比赛、朗读剧本、工作坊等鼓励写好剧本的方式。美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来源/新华网,作者/陈恃雷、孙丽萍)
    

 

 
·老外眼中的中国戏剧 (9-21)
·马来西亚政府紧急拨款 部分华小将获助 (9-21)
·菲律宾华教中心庆祝中国教师节与中秋 (9-21)
·菲律宾华校中国知识竞赛初赛揭晓 (9-21)
·俄罗斯留学生商丘学汉语 (9-21)
更多...
 
·日本企业对精通中文人才趋之若鹜 
·刘泽彭:中国热为全球华文媒体带来历史机遇 
·推广华文教育成为海外华文媒体重要使命 
·中文列大学预科学分:美众多高中愿开中文课 
·推动华文教育 日本新华侨提案中国人大 
更多...
 
·第二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