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汉语教育推向世界”的启示意义
文/耿红仁 理应把自己的语言推向世界,让更多国家的人学会汉语,了解中国。全国人大代表蔡达峰日前建议说,把汉语推向世界可以减轻中国的负担,可大大降低一切国际交往中为接受其它语言所付出的代价。他建议政府对此给予更大关注,尽快制定汉语国际化战略。除了加大力度展开师资培训外,有必要充分鼓励和吸引海外人士参与这项工作。蔡达峰表示,在此过程中,政府还应设立专项经费,给予充分的长期投入,保证有吸引力的待遇,并力争加快实施海外教学点的建设。(《新闻晨报》3月14日报道) 其实,有关汉语的发展状况的讨论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对于如何拯救汉语的弱势地位以前往往缺乏创造性的好方法,然而,人大代表蔡达峰的一席话不啻为肺腑之言,诸如把汉语推向世界、尽快制定汉语国际化战略及鼓励和吸引海外人士参与这项工作等建议,对发展汉语语言无疑将会起着非常建设性的作用,让人为之叫好。 长期以来,对于如何维护汉语的地位的问题往往都有点故意夸大其词,动辄就用什么捍卫汉语的尊严、抵制殖民主义色彩、维护文化主权等词汇加以修饰,似乎汉语的发展只能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然而,那种“以守为攻”的方式并不能够对汉语的发展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最终的结果势必是越来越没有叫板世界的能力。 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的文化构成部分有着很强的优越性,尽管难学造成了她不容易在世界上的传播,但是,此又从一个侧面折射了汉语的魅力,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她能够更为恰当的表达人们的感情,能够更有利于文化、知识的传播,早在一千年前就受到包括日本、高丽等国家的追捧学习。蔡达峰的一席话对汉语的发展指明了一条路子,对今后汉语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建设性的启示意义。 首先,这能够“降低一切国际交往中为接受其它语言所付出的代价”。就是说一旦我们国家的汉语在国外有比较大的市场,就能够推进汉语的国际化,汉语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势必不需要那么多的翻译工作,同时,因为弱化了其它语言的学习势必降低学习一些语言所耗费的成本,比如,本来需要3名人员懂得某一个小语种,现在只需要1人懂得就行了,这就是最简单的成本核算。 其次,“充分鼓励和吸引海外人士参与这项工作”将有助于汉语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汉语的包容性比较强,这将利于她在世界范围内被他国接受。 第三,政府在向世界传播汉语的过程中充当强大的后盾,以保障海外工作的顺利开展。诚如蔡达峰代表所言,政府该“设立专项经费,给予充分的长期投入,保证有吸引力的待遇,并力争加快实施海外教学点的建设……”建立长期的推进战略,使得汉语能够不仅要扎根于中国,还要扎根于世界各地。 的确,在向世界传播汉语的时候一定还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但是,不能就此就否认掉了向世界传播汉语、提高她国际化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等。 我们深信汉语只有通过“主动出击”的方式、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才能够发扬光大。“以守为攻”的方式并不能够彻底拯救汉语的弱势地位,惟有依靠主动进攻的方式才可以让汉语更久远的传播,才能够服务于中国、服务于全球,(来源/红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