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母语教学的困境

2005年4月22日

    
    尽管母语早已被证明是最有效的教学语言,尽管香港教统局口口声声要鼓励及推动母语教学,但香港政府的教学语言政策事实上却一直在贬低和伤害母语教学。香港特区政府于1997年推出《中学教学语言指引》,实施强制性的教学语言分流政策后,英文中学由原来的300多所减少至112所,而中文中学的数量则大幅增加。
    
    单从数字对比,可以说中文中学占了主流,支持母语教学的人士确也有点沾沾自喜,认为是母语教学的重大胜利。然而,由于112所英中几乎集中了原来五个组别中第一组别的学生,以致英中成为“好学校”的别称,精英学生的代名词;中文中学则成了“次等学校”的卷标。加强母语教学的举措,反而贬抑了母语教学,使母语教学处于“悖论”的困境。好心办坏事,莫过于此。
    
    当然,如果这仅仅是全面推行母语教学的一个过渡措施,也未尝不可。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远未如母语教学支持者之所愿。后来,政府放宽高中阶段教学语言政策的限制,容许各校可以校本自决,母语教学支持者未见强烈反应,即为策略上的一大败笔。教学语言争持的战场已被局限在初中阶段。教育界和社会上有一种强烈的声音,要求学校自决初中阶段的教学语言,即走“回头路”,推翻教统会第六号报告书,回到以前放任自流的自由主义状态。但也不乏有识之士指出,对不适合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学生而言,母语教学才最符合学生的利益。
    
    初中宜用母语教学
    
    既然母语是最有效的教学语言,即使对英语教学没有适应困难的好学生而言,母语教学的成效也一定比英语教学更好,教学语言检讨小组却不敢采取初中阶段“一刀切”使用母语教学,但又不能走回头路,交由学校自决,故只好继续维持中英分流的政策,并明确英中“上落车”机制,其结果只能是两面不讨好。这种令英中纯而又纯的做法,将使得部分英中下车;中中则认为新的收生政策更强化英中的优势地位,中中更加难翻身,无法与英中竞争,造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两极分化。其实,只要政府有勇气实施1982年国际顾问团的建议,即初中全部使用母语教学,高中则由各校自决,两极分化的局面当可避免。20多年前的教学语言建议一直无法落实,母语教学的前景可想而知。
    
    一方面,许多人坚决捍卫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另一方面,中大学生则强烈反对校方增加英语教学的比重,香港教学语言政策之复杂和敏感,矛盾多多,实在是剪不断、理还乱。(作者:詹华军/来源:大公报)
    
    
    

 

 
·老师谈李光耀:他好学华文而不倦 (5-9)
·纽约领区汉语推广工作势头良好 (5-9)
·马来西亚华总会长吁速解华文师资荒 (5-9)
·美国政府拟激活全面中文教育 (5-9)
·新加坡学生在亚洲双语演讲赛中夺魁 (5-9)
更多...
 
·孔子学院建设工作座谈会在武汉召开 
·马来西亚国小教华文 华小师资不会受影响 
·中文热席卷美国 
·教学计划奏效 新加坡学生学华文兴趣大增 
·华文教育迎来春天 
更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