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热”外语不能“冷”了母语学习

2005年8月1日

    
    文/王文琦
    
    追溯起来,“英语热”的局面形成已有些年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重视包括英语在内的外语学习固然没有错,可学外语“热”了,母语绝不能“冷”。当今尤其要注意到的是,在大力倡导外语学习的时候,国人的汉语水平正在不断地开我们的玩笑:前不久,清华的顾校长和人民大学的纪校长先后“口吐莲花”,错读、错引经典诗句,而在央视做嘉宾解说的大教授也将“小篆”认作“小隶”。大学者尚且如此,学问不及他们的千万普通人甚至仅仅受过义务教育的人们,水平又会怎样便不得而知。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作为民族精神的载体,汉语母语教学处在一个怎样的境地已经到了国人必须反思的地步。
    
    汉语和英语并非相互对立的。但人们总难走出的误区是:当我们强调外语的重要性时,关于评价外语水平的一切标准就都跟上了,大有不会英语便不能如何如何(拿学位、考研究生、评职称)的“一刀切”的意味。客观来讲,对外语水平的需要与行业、职业、研究领域有密切关系,没有必要用一个模式制造人才。这种超过理性界限的重视可能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安排。比如,一个大学生为了外语成绩过关,四年中平均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英语上,由此,难免会影响母语及其它学科学习。母语学习的冷落,也有多方面原因,比如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式单一,引不起学生兴趣等等。而为了应试进行的知识点训练更完全破坏了汉语文学的魅力与美感。比如,当学生苦于应付繁杂的字音句意写作宗旨时,又怎会有心情念顾“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意境与美妙?
    
    汉语是中华文明与优秀文化的主要载体,学好母语是基础,精通外语是提高。而与汉语的母语地位相比,英语是国人与世界沟通的一种工具(当今,这个工具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对待英语学习?需不需要改进现有教学模式?有没有必要使之成为学生始终伴随的课程甚至作为官方评价一切人才的标准?如何安排教学时间在最短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学习效果?这永远是值得我们的教育家和教育管理部门认真研究、理性对待的问题。当然,在我们学习英语的同时,“汉语热”也在世界一些地方掀起。众所周知,语言强大的背后是经济文化的强盛,因此,冷落母语将使我们显得不合时宜,使我们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大趋势脱节。所以,当前应该更加重视母语教学的点滴改进,研究汉语教学如何才能符合更多人学习的需要,这不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汉语教学重新热起来,也有利于汉语走向全世界。
    
    总之,英语热起来了,中国人也要让自己的母语保持必要的热度。(来源/广州日报)
    

 

 
·世界“汉语热”方兴未艾 (8-1)
·德国:汉语仍称不上“强势语言” (8-1)
·美国:汉语成第二外语,仅次于西班牙语 (8-1)
·印度:汉语掀起第三次语言热潮 (8-1)
·泰国:学汉语成时尚,课本都用简体字 (8-1)
更多...
 
·第二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在京开幕 
·2005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在京开营 
·中国将从四方面大力推动对外汉语教学 
·世界汉语大会开幕 李长春会见各国代表 
·HSK已先后吸引40余万海外考生参考 
更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