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合艾国光中学
自公元1795年(佛历2328年)泰国节基王朝第一世皇帕普提耀华·朱拉叻陛下时代开始,泰国便有了课授华文,屈指算来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在建立正规的中文学校之前,中文学习的方式主要还是在家里或庙堂内。采用的基础课本也是中国著名的《三字经》,学费则由学生家长随意乐助。这种情形在过去的合艾城埠亦是如此。 1923年,合艾埠开始有课授华文,主要形式是私塾,学生人数也不多,大约是30人左右。1924年,当时富甲一方的大慈善家徐锦荣先生,在现今合艾宪法路与第四街交界处,捐献一块地皮给当地华侨,作为从事教育的场所。为此,当地华侨特别成立一个管理委员会,并兴建了一间学校,命名为“中华益群学校”。1925年,学校正式招生办学。10年后学校因故停办。后经谢枢泗先生同委员会共同努力,学校始得复办再开。1938年,泰国全国的华校被当时政府勒令停办。1945年,日本以“东亚共荣圈”为名发动的侵略战争刚刚结束,合艾华文课授以“中华夜校班 ”之名义出现。战后不久,合艾五属(潮、闽、琼、广、客)有关人士合向当局申请兴办日班的“中华学校”,获得成功,引起合艾及邻近府治民众的瞩目。随着就读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原有的教室已不敷使用。徐锦荣先生再捐献出一块位于今宪法路的地皮(即今国光学校校址所在),提供给五属人士进行策划建新校之用。虽然那时五属华侨都在为组织各自的同乡会而奔忙,但兴学建校这一宗旨和有关计划,从未间断。 30间新教室建成后,原有的学生全部由旧校搬迁到新校来就读。遵照当时泰国教育部有关民校课授外国语文(华文)有一定时间限制条例规定办学,学校更名为“合艾国光学校”。 1953年,学校因触犯教育部有关教授外文(华文)条例而被查封,执教执照也被吊销。 1968年,合艾国光校友会成立,并成立筹办委员会,发起复校运动。但因当时泰国政府对“被封后学校没有再重新复校”之政策而使复校工作无法进行。委员会乃决定收购同伦一间有课授小学一年级至初中的学校(校名财雅),并将全校师生迁移至合艾国光学校校舍上课,将财雅学校校名更改为“合艾国光学校”。1970年,五属会馆代表,合艾国光校友代表,徐锦荣遗产办事处代表,联合组成国光校董会,主理校政工作。 1987年,方志雄先生荣任国光校董事会董事长后,便积极为重建国光中学而四处奔走,并成立建校委员会,拟定重建全部计划,以便更进一步为发展校政培植人才,把国光中学建成为一所泰南有名的学府,为合艾华侨历史写下新篇章。 合艾国光学校现已向政府申请注册为“合艾国光学校教育慈善会”。该慈善会仍由五属会馆、合艾国光校友会等六单位组成董事会,董事长为方志雄,乃庆·素旺纳翁为学校课授准可证注册人。学校现有学生2800多名,教师136名,工作人员45名,以及幼稚园一座,3层楼图书馆一座,标准足球场1个,灯光篮球场和室内篮球场各一个,室内排球场2个。 学校现已在幼稚园2、3年级11个班、小学1—6年级34个班分别开设了华语课。幼稚园每班每星期2节,小学部每班每星期7节,使用统一的泰国华文教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