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加斯加华文教育(Madajiasijia Huawen Jiaoyu)
1929年时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华侨华人有子女670余人失学,当地华社遂开始筹办华文学校。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华侨华人子女不能回中国读书,在中国大陆的华人子女到马达加斯加避难者又甚多,于是华侨华人稍为集中的地方均设有华文学校,一岛共13所。1946年6月有11所华文学校。1972年中马建交时有8所。80年代中期有5所。1995年只剩2所。 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华文学校有3所:(1)兴文学校,向当地政府注册时使用的法文校名为Ecole Franco-Chinoise(法中学校),中国国民党驻马达加斯加支部于1938年在塔马塔夫(Tamatave)创办。1958年学制改为7年,同时增设法文课程。1962年增设中学部。建校30年来培养323名6年制的小学毕业生。(2)华体学校,正式法文校名为华人男女混合学校(Ecole Chinoise Mixte)。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塔马塔夫华人体育协会创办。(3)华人天主教中心,为原在中国传教的法国天主教人士创办。1976年兴文学校和华体学校合并为塔马塔夫华侨小学。最近20多年以来,为适应学生继续升学和就业、谋生的需要,华文学校减少了教授华文的时间。1995年存2所华文学校:一在菲亚纳兰楚阿(Fianarantsoa),有华侨华人子女、中马混血儿和外族儿童共100多人就读,每周上华文课2学时;另一在塔马塔夫。华校的经费除学生交纳的学费外,靠募捐筹集。1995年这两所学校均因本地华侨华人教师后继乏人和经费欠缺,从中国聘请华文教师只能断断续续地进行而处境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