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对中文情有独钟——我和我的老外学生们

2003年6月9日

    
    华声报讯:《人民日报海外版》日前刊登了黄小捷寄自西班牙的一篇关于在海外教中文的文章,现推荐给读者。
    
    作为在海外教中文的老师,我除了有许多天真可爱的中国籍小朋友们外,还有一批特殊的老外学生。海外华裔学习中文,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根在中国。然而,老外们在一个毫无中文环境的地方如此投入地学中文,就不由得令人感到惊讶。
    
    小小“联合国”
    
    我的老外学生大约有30多人,他们来自西班牙、荷兰、葡萄牙、日本、新西兰、奥地利等多个国家。他们有的在我任教的西班牙语言学校学习,有的则到我的家里来学习。我按他们中文的实际水平分为4个年级,并根据他们的作息时间分为若干个班。如果把所有的学生都集中起来,真可谓是一个小小的“联合国”了。在我们这个“联合国”中,既有电脑工程师、建筑设计师、服装设计师,也有教会的传教者、教师和机关公务员,既有音响录音师,也有著名的舞蹈家,当然还有许多是普通的工人。不管他们来自哪个行业,也不管他们的职务高低,都有一个共同目标——为了学习中文。由于他们都是在职的工作人员,所以,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中文。当然,我们这个小“联合国”刚开始统一交流的语言是西班牙语。
    
    让中文更具魅力
    
    我在马德里哥拉巴尔语言学校教中文已有两年了。这是一所非官方的私人语言学校,共开设了14门语言,20多个班级,其中中文班共有3个。在我刚开始任教时,由于校长不懂中文,所以选用的《外国人学中国语》教材不太理想。如果老外们只单一学习这一课本,根本无法了解和认识汉字。为了真正体现中国文字的独特风韵,使老外们学得有兴趣,我为学生们设计了两种学习途径,一是让他们学拼音,从正确的发音和拼读技巧学起,从而借助拼音开口说话。二是从汉字的书写到字、词、句的组成和运用,做到从简单到复杂。我还特别注重汉字书写辅导,他们个个兴致勃勃,并能写出一手非常漂亮的汉字。我还借助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教他们唱中国歌曲,看中国录像,吃中国菜等,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中文,因而,他们越学越有兴趣。二年级的罗茜欧、艾丽娜、罗拉3位学生,学会唱《好人一生平安》之后,一发不可收拾,越唱越有劲,还打算参加中国人的联欢会。玛丽是一位日本姑娘,她已学了两年的中文,现在已是三年级的学生了。她那一丝不苟和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渗透出日本民族的高度敬业精神。
    
    因为我喜欢
    
    每当看着他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准时赶来学习中文时,我总是会问一句话:你们累不累?他们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更多时他们却愉快地说:“因为我喜欢!”是的,从他们那充满乐趣的神情中可以看出汉语对他们的吸引力有多大。从事建筑设计的米格尔每次都说:“当我来学习中文之前真的感到很累,可只要一开始上课,我就感到轻松了,因为中文和西班牙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中文很美,对我来说简直是在享受一种独特的文化风韵,因此,也就不觉得累了。”分析这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目的,其实也就是3个字“我喜欢”。他们被中文这种独特的文字所吸引。他们说:“中国的文字实在是太绝妙太神秘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语言,能被那么多人使用,今后中文的用处会很广。正因为这个,我们才选择了中文。”路易斯是我这儿年龄最大的学生,大约五十出头,在一个游乐场做管理工作。他是个性格内向、喜欢读书的人。他学中文的原因就是因为向往中国文化。虽然还看不懂中文书,可他却喜欢买中文书,家里已收藏了许多有关中国文化历史的书籍。有一天,他把刚买的一本《中国古词》中西文版拿给我看。闻着淡淡的书香,看着他那一脸的喜色与好奇,我顿时被他那种中国的文化情结所感动。是的,这就是中国文化与众不同和富有创造性文字的魅力所在。
    
    这些老外学生们懂了一点中文后,也喜欢看报了。每当他们在报上认出已学过的词语和句子时,便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满足,一种幸福感溢在脸上。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文得到了众多国家人们的认可和喜爱。今天,老外学生们在中文园地中辛勤耕耘,不久的将来就一定能欣赏到艳丽的花朵。中国的文化情结就是在这一笔一画和一字一句中渐渐酿成的……
    

 

 
·老师谈李光耀:他好学华文而不倦 (5-9)
·纽约领区汉语推广工作势头良好 (5-9)
·马来西亚华总会长吁速解华文师资荒 (5-9)
·美国政府拟激活全面中文教育 (5-9)
·新加坡学生在亚洲双语演讲赛中夺魁 (5-9)
更多...
 
·孔子学院建设工作座谈会在武汉召开 
·马来西亚国小教华文 华小师资不会受影响 
·中文热席卷美国 
·教学计划奏效 新加坡学生学华文兴趣大增 
·华文教育迎来春天 
更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