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独有的“交替前后音节词”
文/黄信怡 在汉语中,可交替前后音节的双音词组,是自古有之的。例如:襄赞-赞襄、圣贤-贤圣、折磨-磨折、慷慨-慨慷等,都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交替形式。我们之所以称它为“词组”,这是因为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即使是双音交替形式,也并不一定具有双音词性质。 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词,是古汉的双音词的字序对换形式。如《楚辞.大招》:“魂魄归徕!无远遥只。”的“远遥”,20世纪的中国人在使用中经过较短时间并用“遥远-远遥”,然后稳定地使用“遥远”这个词。于是形成现代汉语的“遥远”和古代汉语的“远遥”遥遥相对。 再如“人民”,中国古代没有这一词,但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民人”一词先后出现19次。现代汉语采用的“人民”也是“民人”的字序对换形式。 在使用现代汉语的交替形式中,那种较适合现代语音规律的形式被中国人视为例程,而另一种则视为变式。 鲁迅的作品有许多交替形式双音词,有的是陌生的,有人看到他常用“绍介”等日本语中常见的,于是以为他是受日语影响的。如此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古汉语和方言对鲁迅影响更重。 交替形式双音词是汉语独有的词组,日本人到中国学汉字时,连这一特技也掌握了,因此,日语中也有交替形式双音词。(来源/菲律宾世界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