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华文教学须重视师资

2004年6月18日

    
    文/高松
    
    来新加坡教学已经五年有余,对新加坡华文教学的现状有了一点切肤之感,我想从内外两个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
    
    从外在环境的角度来说,新加坡多元种族的现状决定了英文第一语言的地位不可动摇,而在可能的发展空间中,国家的母语政策、华文课本的编制,以及考试形式都会对华文的教与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虽然华文B课程以及大学入学考试华文成绩的放宽客观上影响了教员的士气,显示了华语社会地位的变化,但是李光耀资政要培养新一代华文精英的讲话,尚达曼代部长提出的改变课程与考试制度的计划,以及民间对母语制度的热烈讨论都说明了新加坡政府和人民对华语教育的日渐重视。
    
    不管这些提议是否能够最终被落实,至少我们清楚政府的这一政策走向是完全正确,也是切中要害的。如果课程与考试制度的改变最终得以实行,就会为华语的教与学提供一个很好的外在环境,这是华文教学是否能够走上良性发展的前提条件。
    
    如果说政策的实施、教材与考试制度的改变得力于政治家、教育家的见识与智能,那么教育最后是否能够被学生接受,而转化为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知识体系,则关键在于教育的实施者——教师。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教育的几个内在因素对教与学的影响。
    
    面对学与不学的问题
    
    第一,工作数量与质量的矛盾。
    
    在新加坡,压在教师身上有两座大山:一是行政工作,二是大量的作业批改。这是学校的普遍情况,不是华文一科独有,但语文科最甚。
    
    英语因是通用语,带有工具科的性质,即使感情上不喜欢,学生也会用理智调整自己的情绪。而华文科却完全不同,所以华文教师既要承受巨大的工作量,又要和学生在学与不学的问题上较量,两边不着岸,其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再者,教师疲于应付工作的数量,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备课、设计教学,教学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在中国中学华文教师一般上一周有12节课,每节45分钟;在新加坡是一周30节课,每节30至40分钟)。
    
    也许在岛国,讲究的是人力资源的充分运用,能将数量和质量和谐统一的就是好教员。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天两天的紧张人还可以应付,如果天天如此,人的精神就会处于极端的疲惫和麻木的状态,不要说创意,连起码的工作热情也会消失殆尽。
    
    创意需要思考空间,也需要时间去培养,如果教育部能对教师的工作量做以检讨,让工作数量和质量能够达以平衡,就会为实行高质量的教与学创造必要的条件。
    
    要有机会献艺观摩
    
    第二,缺乏教学研究之风。在中国,华文教学非常重视教学研究和教学观摩。校、区、市、省,以及国家级的教学公开课每年都有很多,每位教师都有机会登台献艺,在观摩中学习,在竞争中提高。
    
    在学校,教师要随时接受校长的听课,并且每个年轻教师都有一个师傅,备课、听课、做级任样样跟着学,一般要学习半年以上才可以自立门户。
    
    在中国也很讲究集体备课,同年级的教师在一起探讨每一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区、市级的备课也常有),这种相互学习的方式非常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年轻教师而言受益更多。
    
    在新加坡则很少这种互相学习的机会,教育部规定的100小时的提升学习很多只是停留在理论学习的层面上,缺乏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笔者所在的学校从去年开始成立了教学研究小组,每周一次集体备课,去年7月在西区呈现的四堂教学公开课(中一新教材的四个源流的课程)也获得了听课教师的好评。最重要的是参与评课或讲课的教师都一致认为自己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第三,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
    
    教师的个人魅力很重要,对一个中学生来说,很多都是因为喜欢一个教师从而喜欢他/她所教的科目。教师的教学语言(特别是语文课)如能给学生带来美感,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如能给学生一定的信息量,教师的言传身教如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人生启示,即使课本再枯燥,你也能选择到适当的切入点把影响传递给学生。
    
    这也许是目前华文教师们通过自身的力量唯一可以改变的现实。(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老师谈李光耀:他好学华文而不倦 (5-9)
·纽约领区汉语推广工作势头良好 (5-9)
·马来西亚华总会长吁速解华文师资荒 (5-9)
·美国政府拟激活全面中文教育 (5-9)
·新加坡学生在亚洲双语演讲赛中夺魁 (5-9)
更多...
 
·孔子学院建设工作座谈会在武汉召开 
·马来西亚国小教华文 华小师资不会受影响 
·中文热席卷美国 
·教学计划奏效 新加坡学生学华文兴趣大增 
·华文教育迎来春天 
更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