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华文教育里的春天

2004年6月21日

    
    文/张瑞慈
    
    时光荏苒,转眼间,蜜月般的进修假期即将过去,年底又得重投阔别多年的教育圈子,进行另一场无怨无悔的冲刺。在殷勤的期盼中夹杂着几许忧心,这些年来人虽不在江湖,但母语教育如同一条无形的脐带将我紧紧的、暖暖的系在这块叫做家乡的土地上。
    
    离开的这一段日子,忠心耿耿的朋友们仍努力不懈地在战场上驰骋,想将最好的留下给我们亲爱的孩子。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总是让我汗颜与感动。最近常在报章上看到有关华文教育的点点滴滴,虽免不了触及国内华社关注的教育危机,但换一个角度看,也从中感受到了欣欣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国中华文班的课题上。
    
    终于列入正课
    
    过去在国中华文班执教多年,在我“掌门”的年代里,华文课几乎都被安排在课外教学,华文教师许多时候必须同其它课外活动进行分秒必争的拉锯战,勉强赢得半日华文课就足以令师生窃窃自喜好一阵子。遗憾的是,许多时候我们还是得心不甘情不愿地将华文课仅有的学习时光拱让给其它课外活动。不过,可喜的是,绝大部分初中华文课已获得妥善安排,且已列入学校时间表内。这样一来,师生可以安心教与学之余,还可用心去发掘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并加以发扬光大。用心虽苦,成果却甜。
    
    身为华文教育工作者,与同道闲谈之余,也察觉到2000年之前犹如弃婴般的华文教师,自从各州有了华文科督学以后,就开始了多姿多彩“弃暗投明”的新生活。国内各州华文科教师开始可以像其它科目教师般高高兴兴地去参加培训课程,在自我提升之余,也使无数莘莘学子受惠。
    
    与此同时,喜见各州纷纷成立国中华文教师联谊会,并积极推动多项有意义的活动,让华文教师和热爱华文的有心人从此有了交流与沟通的平台,确实是令人雀跃万分的一大改变。此外,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韩春锦总是风雨不改地在各方面全力给予协助,同时极力争取时间出席华文课程跟教师会面交流,再加上各州督学的协调与帮助,华文教师开始有了推动力、有了生命力,也开始有了家的使命感。他们开始不再将育人的大事业看成只是砌砖或砌墙的苦闷工作,不再将心关在门里,而将育人看成了盖一幢幢挡风遮雨房子般的喜悦与热忱。
    
    2000年以前,华文教师的心园是贫瘠孤独的,而今,我们怎能不为红花白花相竞盛开的季节而欣喜若狂呢?
    
    不怕前路崎岖
    
    再看《一个不能少》调查运动中24.48%华小生辍学率在华社里所引起的回响,从一开始的吵吵嚷嚷直到最后正视问题,最终不得不承认问题出现了,然后认同应在问题将我们解决之前,先将问题解决掉。在困危颠沛的时候仍能同心同力,这是何等可喜的现象!更喜闻各州督学已着手谋求策略以求降低华小生的辍学率,此行前路虽艰难重重,但是,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深信无论东西南北风,又奈我何?
    
    这些年来,教育改革成了华社心中永远的痛。迫切的教改虽然反映了华文教育的窘境,也欣喜的让关心华教的人察觉了其困境与危机,唤醒了沉睡的小巨人,总比将问题扫到地毯底下掩盖事实来得令人激赏。况且我对明日无所惧,因为我已经历了昨日,而且我热爱今天!
    
    近年来,马来西亚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已针对全国中小学华文课程进行了修订的工作,强调教育旨在塑造人格与智力健全平衡发展的学生。虽然在落实上,教育的成果与理念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走对了方向,只是须在落实上努力缩小成果与理念的鸿沟。
    
    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只需朝落实教育成果方面去努力,让考试回归正轨,让孩子们快乐的学习。我们目前站在哪里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朝哪一个方向走。赠花香,指染余香,成功教改不是指日可待了吗?
    
    我深知华文教育仍面对许多忧国忧民的难题与危机,不过,亦坚信在华文教育的园子里拔草捉虫时固然要胆大心细,施肥灌溉幼苗时更要时时刻刻由衷的赞美与肯定,一句佳言寒冬暖,想要华文教育茁壮成长,谁又能阻止得了呢?
    
    种子只要不死,定有机会发芽、茁壮。花,有了心,离盛开的季节还远吗?(来源/马来西亚南洋商报)
    
    
    
    

 

 
·老师谈李光耀:他好学华文而不倦 (5-9)
·纽约领区汉语推广工作势头良好 (5-9)
·马来西亚华总会长吁速解华文师资荒 (5-9)
·美国政府拟激活全面中文教育 (5-9)
·新加坡学生在亚洲双语演讲赛中夺魁 (5-9)
更多...
 
·孔子学院建设工作座谈会在武汉召开 
·马来西亚国小教华文 华小师资不会受影响 
·中文热席卷美国 
·教学计划奏效 新加坡学生学华文兴趣大增 
·华文教育迎来春天 
更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