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刀”何在?
----同心协力提高中文学校教学质量 文/美国斯坦福中文学校校长马立平 统观海外中文学校的历史和现状,有关海外华裔子女中文学习方面的几个似是而非的问题,必需加以澄清。 首先,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中文?华人家长送孩子去中文学校,有着个种各样的动机。比方说,有些是看别人的孩子去,就也跟着送去;有些是想让孩子有一个和中国孩子交朋友的机会;有些是为了让孩子将来谋职就业多一条路;有些是把中文当作孩子的一门才艺;有些是为了保持和子女之间的沟通;还有些则是想图一个“baby-sitter”的效果,孩子去了中文学校,自己可以轻松几个小时……说起来,这些林林总总的动机,都无可厚非,有不少还是相当的重要。但是,孩子们学习中文最重要的意义所在,即为他们未来在这多种族、多文化的国度里生活培植文化上的依托,却因其看不见、摸不着,一时也无以体会而受到多数人的忽视。 第二,中文学校的功能是什么?当前中文学校的社交功能发展得比较充分,而其教学功能的提高有无指望?如何指望?海外中文学校的教学功能一贯以来普遍弱于其社交功能,很多孩子学了数年之后,离开注音或拼音仍只能认很少的汉字,这不由得使许多家长对海外中文学校的教学功能无所期望,明明看着孩子“学不到什么”,还是抱着“去了总比不去强”的思想。这种对教学质量的低期望,又反过来使得学校缺乏改进教学的动力。在这种循环中被耽搁、受伤害的,正是千千万万个像C小姐那样的孩子。笔者在前面曾就海外儿童学习中文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作过一番对比,不论这个对比是否全面,至少有一点是清楚的:我们对不利条件看得比较多,而有利条件却多半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假如能够开发和利用起来,则中文学校教学效果的提高是完全可能的。 第三,要提高中文学校的教学水平,必须从增加教学上的投入着手。首先要提高我们广大家长对中文学校的观念和对中文学习的认识,我们要确立投资的意识,而不是把送孩子去中文学校看作是从社区服务或国内政府的支持中得益的过程。语言学习的研究表明,不作相当的投入,要学好任何一门外语都是不可能的。而这个“相当的”投入,首先应是由家长,而不是指望由别人来承担。事实上,仅仅依靠热心公众事业的人士的无私的或低报酬的奉献,是远远不够办起高质量的中文学校的。 来自国内政府的支持,在目前两岸对峙的情况下,难免有附带的政治因素,而这种因素,很可能会导致大家所不愿看到的、不利于我们后代健康成长的海外中文学校的分裂。这里也有化不利为有利的问题。笔者以为,既然两岸政府对海外中文教学的支持都以提供教材为主要形式,而如本文已经指出的,在国内编的教材多不适应海外儿童的具体情况,何不由两岸政府本着以中华文化为统一基点的精神,共同集资建立基金会,资助海外从事华人儿童中文教学的专业人员探索编写适合的教材,为根本解决教材问题助一臂之力呢?而这一可能性的实现,首先要靠热心中文教学又对国内政府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家们来打头阵。正体字也好、简体字也好,拼音符号也好、注音符号也好,大可求海外儿童学习中文的规律之同,存字体和注音系统之异。而成功教材之诞生,最终还要借助于教学方面的有关专家。总而言之,笔者深信,只要各方面同心协力,海外中文学校的教学质量问题,必定会在不远的将来有所突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