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校后中文课程是学生的最佳选择
文/新东方中文学校 刘濂 在探讨海外中文教学的诸多问题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文学习连贯性的重要性。“连贯”是早出成效、多出成效、节约时间,缩短学习周期、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之一。 现在,在美加地区,中文祖裔语文课程一般有两个时间段。一个是一周一次的周末课程,90%以上的学生都参加这个课程。在周末两天中尤以星期六居多,因为教育局的教室一般周日是不对外租用的。还有一个时间段就是周一到周五日校后的中文课程,目前,开设这种课程的学校很少。从现有的情况看,有的公立学校每天下午由老师轮班到每个教室上十几分钟中文课。这样的课,第一人过多,第二时间太短,第三程度差较大,一般是走走过场的,效果不大。私人学校也有开的,有的还可以,有的基本上就是起了一个“照看孩子”的作用,学生学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不过,依笔者之见,日校后中文课程将会成为一种趋势。其实,从心理角度、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来看,日校后中文课程是学生最佳的选择。 一周七天,学两个小时的中文后停六天,听来好笑,但海外中文学习的现状就是这样。从学生心理上分析,容易松懈、容易忽略,尤其对那些本来对学习中文就没有什么兴趣的学生,或者学了很久看不到进步的学生,更容易产生惰性,甚至放弃。 在多伦多,教简体字、拼音的学校一般采用人教出版社的《标准中文》和中国国家侨办委托暨大编写的《中文》。虽然这两套课本都配有从星期一到星期五的练习,但这些练习的份量、内容、编写模式等是否真的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的作用是有商榷余地的。很多学生为了应付差事,赶在星期五晚上把一周的作业匆匆完成,有的甚至等到周六早上才草草做完。 学生应付差事跟家长的监督、帮助有关。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好中文,他们的心情恐怕比孩子还要急迫。但是要每天督促、检查孩子的中文,谈何容易?再说,家长忙于事业、忙于谋生,要求他们天天抓,也不很现实。很多家长把希望寄托在中文学校身上,最典型的说法是“我们把孩子交给你们啦”。固然,这是学校莫大的荣幸,但在学两个小时,停六天的客观情形下,再出色的学校恐怕也爱莫能助。 从语言习得的角度上看,很大的一个忌讳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的“非连贯”,或者说“割断”。由于割断就无法使所学的字词、语文知识成线、成面、成片,而总是在点上徘徊;由于割断就大大降低学习中文的进度;由于隔断就延长学习周期。看看我们几十年来套用的“周末两个小时学习中文”的公式,就知道出成果是多么艰难了。 当然,靠周末出教学成果不是完全不可能,但是有严格的条件:首先,学生能在一个学校不间断地学8到10年;而且这个学校是负责任的、有丰富经验,懂得教学规律的、拿得出详尽教学大纲并有成功先例可咨询的。问题是,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学生在一个学校学了两、三年转到别处去了,那就会变成一个运气的“赌博”。运气好的,继续进步;运气差的,可能前功尽弃。我们的祖先关于“择师要慎”的警言到现在还是十分实用的。 要除去上述的弊病,使中文学习连贯起来,日校后中文课程是最佳和唯一的选择,笔者想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日校后中文课程让孩子沉浸在一个双语的环境下。不少家长、老师抱怨说“孩子不说中文”,“明明会说也不讲”。过去我们片面地认为这是“学生词汇量不够说不出中文”,或者“故意不说中文”所致。但经过长期、仔细地观察发现,即使一些中文非常好的学生,当他们在一起交谈时,用的还是英文。用“词汇不够说不出中文”来解释显然是说不通的。那么,我们怎么来看待这样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呢? 一个人出生后首先接触、获得的语言叫“第一语言”,此后还可能有第二、第三语言。从中国来的孩子和在这里出生的孩子,他们的第一语言是中文。但是,第一语言不等于就是“母语”,拿移民子女为例,他们孩子在日校学习的英文或法文反倒可能成为他们的母语。 原本的第一语言和母语的实质是可以随着特定环境的变化而转化的。那些沉浸在英文日校环境下,天天大量接触、获取英语信息、词汇的中国孩子,潜移默化地进行着从“量”到“质”的改变。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这个变化就初步完成。强大的英语环境给他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语言输入,他们由数以千计的从远到近、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理性或感性认识中,像海绵吸水一般汲取语言材料。他们每天至少有6-8个小时在接受英语输入,一年可达3000多小时。中文呢?如果按周末课程计,一年不到80小时,相差实在太远,根本无法相比!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孩子是以日常生活、学习直接参与者的身份跟周围的人在真实的交际场景中获得英语的。它的结果是,不仅他们英语的表达非常地道,他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他们用英语交谈比用中文交谈更舒服、更亲切、更随意、更自然。 在这种情形下,强行制止“不准说英文”,或指责他们“故意不说中文”是不合理的。不信你看,刚提醒他们,一分钟过后,同学之间又是一串串英语了。笔者以为,这是一个可以被我们接受的自然现象,问题是我们怎么办?既然行政命令没有作用,那么话题还得回到“日校后的中文课程”上去。
“日校后的中文课程”是唯一可以让我们的孩子能获得相对“沉浸式”中文学习的机会。笔者从亲身操办过的六次夏令营的经验中体会到,由于夏令营有每天两小时的中文学习,其效果超过一年的周末课程。 其次,“日校后的中文课程”可以大幅度地缩短学习周期,提高中文水平。很多学校的周末课程一年只学一本课本(有的连一本课本也学不完),一本课本的课文大概从12-15课不等。从内容上说,好的学校年词汇量可保持在250-400之间,学十年大概在4000左右。努力学了十年,这个数字只能徘徊在国家规定的《中文等级水平标准》初等水平和中等水平之间。如果在“日校后的中文课程”学习,3年内就可成达到、超过在周末课程里十年才可以完成的目标。 第三,从学习内容上说,“日校后的中文课程”会更丰富、更系统。新东方中文学校今年九月开设的“日校后的中文课程”除了有很多课程可供选择外,最大的特点是有针对性。拿“集中识字”为例,就是专门为那些小“文盲”开设的,而且课程保证你的孩子能在规定的日期内进入独立阅读的阶段;“听说突破”是为那些在家没有说普通话条件的孩子开设的,课程目标是让你的孩子在一年内流利地开口。“写作突破”和“阅读突破”特别课程也都是这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避免了以往那种“泛泛而学”,结果“什么也没学好”的情形。 这里笔者想提一下今年七月由我主教的《中级阅读突破(1)课程》带给人的启示。这个课程的预定目标是在五十个小时里(每天2.5小时,共四周),阅读总量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10-12万字,是周末常规课程两个十年的总量。这是一个试验性的课程、是教学改革的序幕、是帮助学生走上独立阅读的第一步。在学生和家长的积极配合下,我们达到并超过了预定的目标,如果连学生自我阅读章节在内,我们的阅读总量达到20万字。这个看来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硬是成为了事实。在给课程作总结时,有两点给笔者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一是孩子内在的潜力,低估孩子的潜力会使我们失误。我们这个班十个学生的年龄从10岁到15岁,男生7名,女生3名。中文最高程度为小学1.5年级(1人),一年级3人,幼儿园学历4人,托儿所毕业3人,全班平均识字量在850左右。他们最后所取得进步充分告诉我们只要敢于挖掘、善于挖掘,孩子们的潜力就不会被埋葬起来。第二就是“连贯性”的学习实在是取得成果的必要保证。虽然每天只有2.5小时,但由于是连贯的,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进”的状态。这个状态不仅改变了陈旧学习时间的观念,而且对孩子的心里也产生影响。不管这种影响是否是自觉的,“连贯”本身的作用已经显示出来。 《阅读突破课程》只不过四周时间,设想一下,如果是连续性的一年、两年、三年乃至更多的时间,海外的华人学好中文不再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愿望。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开设日校后课程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各年级的课程设置及系统性;主教材与副教材的选择;老师的经验及配备;教学大纲和预定目标的筹划等。笔者深信,只要我们能把工作做好、做细,日校后的中文课程会向家长、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展现出它无穷的魅力。(来源/加拿大大中报)
|
|
|